
我是山西运城人。曾在运城市管辖范围内的芮城县风陵渡镇度过半年时间。
喜欢武侠小说的朋友应该知道,金庸先生笔下的杨过与小龙女就相遇在风陵渡。直到今天,景点“印象风陵”那里还伫立着杨过与小龙女的塑像,只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往往带着点“各自的孤独”。关于“风陵渡”这一名字的来历,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其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相传,黄帝手下有一个叫风后的人物,此人骁勇善战,精通六脉,黄帝就让他管理民众。后来,黄帝与蚩尤作战,风后被蚩尤所杀,埋葬在这里,建成了风后陵。及至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设关,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又称风陵渡。历史上的风陵渡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今天,现代化的风陵渡黄河大桥早已贯通。大大提高了山西与陕西、河南经济文化交流的速度与质量。
初到风陵渡,感觉这里的人朴实祥和。步履所到之处,见一草一叶和疾驶的风声,仿佛置身于苍凉而又繁华的中华历史。在黄河之畔,我似乎也听到了滔滔黄河之水流经此地留下的一串感念先祖风后的挽歌。
“鸡鸣一声闻三省”。我总觉得,今天所看到的风陵渡,仍残留着那么一点点古铜色气息。是杨过的喟叹,还是湮没在历史深处那摆渡人的桨声?抑或是风后下葬时那漫天飞舞的云彩和止不住的滚滚狼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册页上的斑斑血迹,注定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里太安逸了。
厚重,有时候会让人听不到任何声音。
今天,这里有鳞次栉比的店铺、宽阔的大道以及隐现在街角路边的小商贩。穿梭往来的车辆似乎也感受到了这里曾有的光辉,所以,他们在转弯处划出的曲线带着优美而感伤的弧度。
尘世上的故事,是寻常人家屋顶上的袅袅炊烟,飘荡了数千年,飘过了大河彼岸。它熏染了暗夜里的天空,晕染出大河之上月亮洒下的清辉。欣逢盛世,我有幸看到一个伟大国家在雄起时背后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号召与鼓舞,更是警醒与鞭策。
走在风陵渡大街上,看车水马龙,吃当地的特色烧饼和卤肉。淳朴善良的商家恪守着诚信经营理念,满满一碗鸡蛋面足以喂饱一个故人思乡的愁肠。
我决定在风陵渡住下来,寻访一下当年的风后和传说中的“印象风陵”。我扛着行李,在镇上一个名叫东柏台村的一户人家租住下来。
每隔三五天,我就搭乘公交车去印象风陵看看。从驻地出发,两站路,徒步也就是二十分钟左右。印象风陵也有个别称,“温泉小镇”。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甬道,可以看见停车场整齐停放的私家车和场地之外郁郁葱葱的田野。秋日的天空下,仿古的温泉宫外建筑光彩熠熠,阳光下显得格外夺目。我没有走进里面,只是在藤蔓与喷泉、木亭与石径间走了走。而后抽身出来,走出三四十米,向右,上了一道土坡。坡头右侧,矗立着一棵“情侣树”。无语赘言,树上挂一木牌:槐抱柏。周围有铁链划定的保护范围。一棵槐树与一棵柏树紧紧相拥,树干二合一,树冠并不繁茂,但是你站在这里,会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造化,这究竟有着怎样的一段旷世之恋?一个树坑,却同时长出了两棵完全不同的树,而且相依相偎。宛如一对情侣,穿越古今,芳华奕奕。在离开风陵渡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这对“情侣”。一位诗人说过,世界上最简单的是植物,因为它一生只做三件事:开花、落叶、结果。而在这里,我却看到了植物界的神奇,它们不再简单,它们也可以像人类一样,相互牵手,一起悲欢。
走出印象风陵,一路向西,我来到西侯度遗址。西侯度,地球人的骄傲。据考证,西侯度遗址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180万年。站在西侯度村,这里芳草遍地,连片的黄土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最古老的文明。遗址高出河面大约170米,就在这片最古老的阶地上,那些带切痕的鹿骨以及动物烧骨,告诉人们他们已将“火神”征服,显露出人类文明进化的灵韵与神韵。1988年,西侯度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圣火在西侯度遗址圣火公园成功采集,这也意味着“二青会”火炬传递拉开序幕。2020年10月27日,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发文,意大利权威杂志《THE PLAN》2020年度设计大奖颁奖,22个奖项类别中,“二青会”西侯度圣火采集点获景观类别大奖……
历史是过去,却能昭示未来。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我想,一向无拘无束的庄子在羡慕鲲的同时,也在示人,人要像鲲一样,有自己广阔的天地,不囿于藩篱,逍遥于世外。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没有一处旅游景点是不设限的,这正是庄子反对的。当然,庄子反对人类文明,但一部世界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史。历史在发展,人类文明也在进步。只有科学发展,既不裹足不前,墨守成规;也不相悖于时代,将文明成果踩在脚下……
风陵渡,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靠摆渡闻名的小镇,曾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璀璨的星空,未来,也必将带着这份豪气,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张林,男,山西新绛人。自幼酷爱文学,喜欢创作。已有多篇作品发表,连载于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