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记忆:
唢呐制笙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制笙工艺人李心善讲述,马金立整理编写。
一曲“百鸟朝凤”,引来上百人驻足倾听;
一曲“百鸟朝凤”吹响了商丘市柘城县洪恩乡马庄村的文化品牌;
一曲“百鸟朝凤”,让我们马庄村荣登200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村”的宝座……
我叫李心善,家住位于柘城县东十公里的马庄村。
我亲身经历了马庄唢呐制笙艺术的发展。
我们马庄自清朝时从河北李家营子迁来,已经历九世。
先祖在河北世代务农,农闲时节,有家传“吹响器”的绝活儿,谁家有婚丧嫁娶的大事,给主顾贺喜或者致哀,东家管吃,除了吃饭之外再给点粮食或钱,以补贴家用,糊口度日。
清朝中叶,天遇大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人们生活苦不堪言。
我家太祖李天来身怀技艺,率领全家南下逃荒,到柘城县东20里的地方安家落户,至今已有近300年。
迁到柘城后,我们家族在务农之余仍然以吹唢呐响器“行事儿”谋生。
李天来生有三子,七个孙子。
到孙子李金成时,因家中实在太穷,买不起笙。
“行事儿”日期在即,怎么办?李金成便把笙拆了,清洗后装在一起。
这样效果好些,可以勉强对付着用。
后来笙坏了,一般都由李金成修。修笙的关键技术是簧片儿。簧片一坏,全笙报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金成一不小心把一片簧片弄折了,再怎么配音律也随不上。于是他连夜加工,用钢锥一点一点地抢去铜屑,最终铜簧片儿做成了。但是效果与原笙差别很大。李金成,干脆把所有的簧片拆下来,凭自己对音律的绝顶功夫,一点一点的校正。
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反复调试,终于做成了属于自己的簧片儿,有了自己的手艺专利。
从此以后,笙上的簧片儿再也没有买过他人的。
有了这个手艺后,我家族人大部分时间用来做笙。著名的有李心平、李心义、和我。
我们所做的笙除了自己使用外,绝大多数出售给其他唢呐从业者。临近搞唢呐吹奏艺术的同行都纷纷来找我们买笙。
活儿越做越熟;生意越做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
制作笙,工艺复杂,用料讲究。
笙的单位叫“攒”,取众竹管聚集在一起之意。
一攒笙,从选料,到制作完成,要经过好多工序。
笙的根部叫“笙斗儿”。“笙斗儿”上安有“笙嘴儿”,笙斗儿和笙嘴儿需要用上等秋桐木,经过精雕细刻、再用砂布带打磨抛光而成。
用秋桐做的“笙斗儿”,终身不开裂,共鸣效果好。
“李家笙”的绝活儿就在笙斗里面。
笙上部的竹竿叫“淼”,可别小看这竹子,它必须用生长三年以上的紫竹才能做成。
在淼的里排靠近吹嘴儿的地方,开有用来手按变音的“吹眼儿”;外排的中下部开有“出气”的“伤口儿”。
紫竹淼与笙斗结合的部位,装上簧片。簧片所用的铜片,必须是从废旧铜锣上切割的黄铜片儿。
铜片,用钢制的“抢子”一点一点地抢。抢好以后必须用耳朵听,用中音“1”来定调。定调技术是师父口传心授的,外人不得而知。
过去李家的规矩是“传徒亲生子,传男不传女”。笙淼做成后,里面用“淼撑儿”固定住,外边用箍夹紧,涂上油漆,笙就做成了。
方圆几百里,“李家笙,最好听”,正是我们绝活手艺的真实写照。
由于制作精良,工艺超群,李心平曾被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笙王”。
过去方圆300里内会做笙的很少,因此,周边的唢呐从业者都来俺这里购买笙。
很多时候出现“一笙难求”的场面。
那时要买笙,需要提前预定,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后才能拿到手。
有一次,亳州和蒙城的客户来取笙,在我家等了三四天,帮助我干农活,吃住在我家。
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汽车摩托,全靠两条腿或者骑自行车。实在是不容易。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也空前高涨起来。
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临近村里孩子结婚,没有找到响器班,结果娶亲队伍到女方家以后,因为没有响器,女方不发嫁。
男方只得骑着自行车到处找我。
总算在附近找到了我,拉起来就走。
结果,我一个人,一杆大笛、一攒笙;一付梆子、一面锣,“全活儿”照拿。
一阵吹打,围观者齐声叫好!喜事办成了。
媳妇娶到家后,男方对我千恩百谢。
之后,有很多学员及唢呐爱好者慕名找我拜师学艺。我都是倾囊相授。
后来一个地方来求学的多了,我感觉路上来回不方便,干脆到他们那里去办班、收生授徒。
我先后办班的地点有:鄢陵县、扶沟县、亳州市、宿州、民权县、宁陵县程庄乡、商丘县郭村镇、闫集、顺河、包公庙、鹿邑县的枣集、柘城县铁关的李庄、杨大庄等地。
在教学上,我深入浅出,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不管是半年还是几个月,跟着我的学员直到会吹为止。
如亳州的名家赵振、鄢陵的艺术家苏富坤、扶沟的王兴等,都是我的得意门生。
还有许多给我送大馍看老师的,我都记不清是谁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东部、豫鲁苏皖交界方圆三百里内民间唢呐艺术的兴盛和发展,就有我的一份功劳!
现在俺庄的唢呐手绝大部分是我的徒弟。
他们几个人一凑合,就是一个唢呐班子。
全庄人上至八十老人,下到十三四岁孩童,都能掂起“家伙儿”来一出儿“百鸟朝凤”。
赶到好日子,最多时俺庄一天就能出32班唢呐队。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全村成手齐集文化大院,齐奏“百鸟朝凤”,吸引到许多附近百姓到此观看。
春节时期,附近百姓的口头禅是:“过年怎么过?马庄听响器!
”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当地人们的一道文化大餐。
这句口头禅,映射了马庄唢呐的辉煌,映射了我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更是对马庄人的赞扬与肯定!
目前,我年事已高,不能再从事吹奏和制笙。但我不再墨守成规,已经将手艺传给了后辈。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手工制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生产规模的要求,且效益很低。
于是我本家侄子、制笙的另一派传人李曙光别出蹊径,开始研发用机器加工生产。
他自己购置机械,自己研制加工套路,不断完善加工艺术,除了“抢簧”工艺以外,其余大多用机械制作。
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原来的手工艺术走向了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也提高了一倍。
原来七、八天能制作一攒笙,现在三、四天就可以完成。
在经济浪潮冲击下,原来做笙的大多嫌挣钱少,不干了。
目前所知道的,商丘市只有柘城县马庄做笙。所以,产品销路很广,豫、鲁、苏、皖四省临界之地,所有唢呐班子没有不用“李家笙”的。
制笙工艺的提高催生了吹奏艺术的兴盛。
李曙光是晚辈里的杰出代表。
他深谙乐理,笙做的好,唱腔优美动听,吹奏更是一绝。
曾多次应邀到外地演出并获得很多奖励。
2012年秋,他在开封演出,马来西亚富商看到后,十分欣赏,邀请他去吉隆坡演奏。
在吉隆坡,他精湛的演奏艺术深得国际友人的好评。“马庄唢呐李家笙”从此走向了国际舞台。
世世代代养家糊口的唢呐制作和演奏手艺被李曙光打造成了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
时至今日,百人齐聚,百笙同奏“百鸟朝凤”的盛大场面,恐怕只能在柘城县马庄村见到。
浓郁丰厚的唢呐吹奏文化和生机勃勃的民间制笙产业,受到上级文化宣传部门的关注。
2006年,马庄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专业村”、
200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色文化产业村”、
2010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授予“唢呐专业村”。
如今,以李曙光为代表的马庄人,决心乘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东风,让家传艺术走出家门、走出商丘、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把马庄一枝独秀的唢呐制笙艺术之花,培育成一座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艺术花园。

此稿由南秀山推荐
纪实文学:由李心善口述,马金立整理

作者简介:马金立,男,1964年生,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曾发表多篇论文,诗歌,散文。现为政协柘城县文史员。柘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