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断想(原创散文)
文/张德胜(黑龙江)
清朝诗人姚燮在《韩庄闸舟中七夕》中写道:“木兰桨子藕花香,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这首诗详尽地描写了七夕节时的自然风光。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由于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更是中华民族追求爱情美满、心灵手巧的朴素思想所在。
在晴朗的初秋之夜,天上新月渐满、繁星闪烁,一道银河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它们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特别是世间那些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默默祈祷:希望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源于古人对生命的崇拜。古人认为“七七”乃生命之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
七夕节也源于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在古代,七夕虽然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更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天靓女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乞巧节”、“女儿节”的称谓。
五代后唐杨璞诗曰:“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这首诗是对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祭拜织女乞巧祈福”的精当描写。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节不仅有乞巧的风俗,各地还有不尽相同的饮食风俗。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吃巧果,品巧酥,尝鲜果。最有趣儿的莫过于吃巧巧饭:在中原齐鲁一带,七月七日一定要吃巧巧饭。这一天七个要好的姑娘相约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节最动人的要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优美的古诗词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摹写了这一传诵千年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一代代国人感动,所以七夕节既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也弥漫着相爱而不能相守的悲怆情愫。
真爱越千年,坚贞永流传。乞巧满人间,创造万万千。只要我们热爱自然,尊重规律,崇尚生命,鼎力传承,我们就一定能推陈出新,让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迷人色彩。
2020年8月15日
(农历七月初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