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的身影
文/马杰年
马铁头村地处华北平原,是隶属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的一个自然村,滨州市的最西端,北与本市阳信县接壤,西与济南市商河县相邻。距石庙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常住人口586人,耕种面积851亩。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一直是以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马铁头村是一个热情好客,人杰地灵,人勤物丰,勤劳朴实,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文明村庄。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铁头村涌现出了一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本文将这些革命老前辈的事迹,展现给读者,按出现的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作以下介绍。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地区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发动了对中华民族的全面侵略战争。在中华民族的国土上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实行了残无人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使得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元气创伤。
1937年11月11日,惠民县城沦陷。日本侵略者,在惠民大地进行烧杀抢,掠夺人民财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县大队),坚持抗战,在惠民县与日军多次交战,沉重打击了惠民一带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惠城沦陷的同一天下午,日军在我村北公路上出现,村民们第一次见到日本侵略者的战车和日本鬼子的狰狞面目,又恨又怕。
此时,我村在惠民省立四中就读的马万杰、马万祥(后更名马辛)叔伯兄弟两人,随惠民中学流亡鲁南,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2月经山东省委介绍,由宋登华带领到山西临汾八路军随营学校学习,加入了八路军总部直属炮兵团。
马万杰,1938年1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山东担任八路军二支队营教导员,身经百战,屡立战功。1940年转地方工作,担任中国共产党临沂县委民运部长,1943年,担任中共鲁中区沂山地委民运部长。
1949年2月担任中共昌潍地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至1959年2月先后担任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员,中共上海市常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63年12月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文革中下放劳动,拨乱反正后担任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卫教办顾问,中共八大候补代表。1985年离休。
马辛,(曾用名马万祥)1938年1月入伍,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随八路军直属炮兵团开赴晋东南时,调一营留守陕北,保卫陕甘宁边区,后期屯垦南泥湾。1945年在延安炮校第一期学习。解放战争中,先后在晋察冀军区,华东野战军炮兵部队,任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过大同、平汉路、正大路、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一九四九年调华东野战军炮兵司令部任作战科长,曾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调中央军委炮兵司令部任侦察处长。1961年在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班学习。1962年任炮兵科学研究院五所所长。1965年8后集体转业。先后任西安工业学院副院长。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负責人,七机部(今航天部)二院副院长。1982年离休。
1947年夏季,华北野战军八路军直属炮兵团在我村和刘堡村驻防,在此修整一个月后开赴前线。期间正值土地改革运动,斗地主,分田地。时任八路军炮兵团参谋长的马辛就住在刘堡村,一河之隔,为了避嫌,一月之内只回家一趟,回家时因考虑人身安全,当时骑着缴获日本人的白色大洋马,带两个警卫兵,回家看望父母。因为这件事,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说他就像电影《槐树庄》中崔治国的原型。此举是向贫下中农示威,为地主老子撑腰。这也只是在这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节点。

马万兴同志,惠民县人,一九一四年八月出生于惠民县石庙镇马铁头村。1949年5月参加革命,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马万兴早年外出求学,1940年8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之后,任青岛化工厂技师、工程师、计划科科长。
1958年,他调到济南工作,筹建省重点程一一济南化肥厂。历任济南化肥厂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山东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济南市第九届人大常委,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马万兴同志在晚年辞去诸多职务后,仍坚持社会工作,一直在化肥厂从事教育工作,直至病倒,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晚年发挥了自己的余热。这真是:老骥明知桑榆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为表彰他的奉献精神,1982年被评为厂标兵,荣立二等功。而且在近古稀之年,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一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马德田同志,1916年出生于惠民县石庙镇马铁头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马登岚是一个小炉匠,除了经营几亩薄田,春冬两闲节季走街串巷,凭自己的手艺挣点钱,补贴家用。由于家庭贫困,他上了不到两年私塾,就协助父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1937年11月11日,惠民县城沦陷,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毅然参加了县大队(县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多次交锋,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通过战争年代的艰苦磨练,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
1945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至1949年在惠民县粮库工作。1949年至1954年在石庙乡任乡长。任期期间,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正面临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经济低迷。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作为一乡之长,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全乡人民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使全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特别是在临近离休的两三年中,虽年事已高,但工作热情不减当年,人老不失戎马志,余热生辉耀九重。
1974年至1976年,在何坊乡刘集管区任党支部书记时,已近化甲之年,仍以饱满的热情战斗在工作第一线。有时为了一项未了的工作,连周末都不休。同事们劝他说:“老马啊,悠着点吧,毕竟是快六十的人了,要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啊”。他却说:“我知道自己快要离岗了,我得多干点事,才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啊”。多么朴实的话语啊,这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啊!
1943年1月的一天傍晚,16岁的马芬田和同村的4名伙伴,去御史街聆听了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的讲话,深受鼓舞,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是天寒地冻,寒风刺骨,小伙伴们却热血沸腾,群情激昂,革命热情十分高涨。马芬田说:“回去我们村也成立儿童团,我当团长。”从小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同年3月马芬田于惠民县参加了八路军,历任商惠独立营一连文书。渤海军区二分区文工团员,渤海军区文工团分队长。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转入地方工作。先后任渤海行政干校一大队副中队长,地委宣传部文艺干事,华沙布公司科长,惠民专区文教部,惠民县文化科科长,惠民县科委主任。1960年至1965年任惠民专区文教局副局长。1965至1980年受政治运动冲击,先后在五七干校劳动,沾化县第三中学任校长,沾化县体委任副主任,1980年彻底平反。1983年6月本人申请,经组织批准离职休养。

马登海同志,1914年出生于惠民县石庙镇马铁头村一个贫苦家庭。1942年秋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他虽然识字不多,但爱听故事,更爱看小说,他学习认真,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随时向别人请教,这样便认识了不少字,但在言谈中难免说一些错别字,闹出不少笑话。他革命意志很强,有上进心。他还将自己的名字“登海”改为“腾海”他说:“‘腾’字有加快进步的步伐和腾飞向上的意思”。
“ 太平总是烈士定,从无烈士享太平” 马登海同志,在每次战斗中,都是冲锋在前,无所畏惧,英勇杀敌。1944年不幸牺牲于第三堡战斗,被惠民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 烈士。 1943年夏天,14岁的马俊仁亲眼目睹日本鬼子在我们县犯下的滔天罪行,毅然参加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最前线。他先后参加过王判镇、第三堡、李茂等战斗。1945年农历二月初二,在李茂战斗中,我军因对敌情侦查判断失误,又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且敌人早有埋伏。这场从拂晓开始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就很快结束了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县大队一小队、二小队几乎全部阵亡,我军约有60名指战员伤亡,伤亡惨重。马俊仁却难得幸免,但与部队失去联系,暂时回家。
1947年2月,马俊仁再次参军,进入野战部队,转战南北,战功显赫。1951年马俊仁、马连仲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国作战。在朝作战期间,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1954年回国转业。马俊仁曾多次拒绝党和政府给他安排的工作,毅然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直至病故。
1947年夏秋两季,我村妇救会在骆秀兰、马福春、席美玉的带领下,黑白不停的赶做军鞋,支援解放战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战争中留下了他们光辉的一页。
1948年,我村村民马登朝、马绍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淮海战役担架队,支援前线。历经山东、安徽、江苏、河南四省三十三个县,历时四个月,完成任务,凯旋归来。解放战争中留下了他们光荣的足迹。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的陈毅同志曾深情而又形象的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是对当时500万支前民工的真实写照,充分说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马岭,原名马福海。1929年8月26日,出生于惠民县石庙镇马铁头村。
1936年9月至1948年10月,先后在本村小学、大田小学、惠民县简易师范学校、济南正谊中学、西安尊德中学读书。
1949年1月至4月,在延安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陝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工作。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3月至9月,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工作。
1950年9月至1954年3月,在大连理工大学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工作。1957年3月至1963年12月,在西北大学工作。1963年12月至1972年5月,在陕西省渭南专员公署水电局工作,1972年5月至1985年12月,在陕西省咸阳纺织机械厂作。1985年12月离休。

马绍兴同志,1929年11月出生于惠民县石庙镇马铁头村一个贫苦家庭。 1952年8月参加革命, 197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工作以来的40年间,一直从事我国的白酒酿造事业。先后在商河酒厂、临邑酒厂、武城酒厂充任工人、班长 、车间主任、副厂长等职,勤勤恳恳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1962年10月来武城酒厂的三十年里。文革以后,在厂总支的有力领导下,以共产党员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一技之长,争优质、创名牌,开发新产品,在省优、部优白酒“古贝特曲”和“古贝春”的研制过程中,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武城酒厂的振兴和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
马绍兴同志在四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一贯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工作起来常常公而忘私,废寝忘食,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被职工赞誉为“革命的老黄牛”。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多次当选为县和地区模范共产党员,被推选为县和省的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 1990年底他身患食道癌,手术后不惧病痛的折磨,还经常深入车间检查指导工作,令人倍受感动。

马钊,原名马福武,1939年11月17日出生于惠民县石庙镇马铁头村。
1946年至1960年先后在本村及济南、青岛、曲阜读小学、中学、大学。后,1960年9月至1975年12月,先后在栖霞一中、杨础高中任语文教师。
1975年12月至1984年4月,先后担任栖霞县教育局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员,教育局副局长,栖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1984年4月调山东省教育厅,先后任教育厅政策研究室(法规处)副科长、科长、副主任、主任(处长)1990年6月任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党组成员,副厅级督学,兼办公室主任,督导室主任。从1996年10月至2000年5月担任省教委党组成员,副厅级督学,兼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2000年5月退休,由国家教育部聘任为第六届国家督学。
除以上革命老前辈外,建国后还有在外经部工作的马绍国,(1968年在阿富汗大使馆工作三年)响应党的支边号召,去内蒙邮政局工作的马绍武,去大连木材公司工作的马福臣,在辛店第一化肥厂任书记的马平年,在惠民县城关镇(今孙武镇)任书记的马绍盛,在青阳店供销社和御史供销社任经理的马均田、马学年,还有在惠民县第四棉油厂任验级股长的马兴田等。
建国前后,在我村曾担任重要职务的还有:马福田、马延福、马青年、马浴田、骆秀兰、等。他们分别担任过农会会长、村长、党支部书记、妇救会主任等职务。他们无论是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能够身先士卒,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起到了共产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公仆的本色。为我们村的振兴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以上各位,由于没有留下详实的历史资料,不能一一详细介绍,敬请谅解。
今天让我们一起 缅怀这些革命前辈的伟大功绩, 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们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精神,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贡献我们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本文涉及到的这些革命老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风采:

马杰年,男 ,1959年3月30日生,惠民县人。小学高级教师。1977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 多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桃李满天下。在《山东教育》 2000年3期发表论文。任教期间,自1990年9月至1992年8月曾在博兴师范进修两年,2019年3月退休。闲暇时间,喜欢读书、坚持体育锻炼,现退休在家,静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