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39)
换句话说,当时的中国只能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
而乡干部们,他们是国家的干部,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执行基本国策,这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和打折扣的余地。
而且当时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执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在这个问题上你若是出了半点差错,你这个乡长就不要干了。

有什么办法,“此一时彼一时也”。只能惋惜他们碰上的时运不对。
这也跟那两个记者偏听偏信的狭隘眼光有关。一句话,他们那水平,不敢恭维!
听了某些村民说的坏话,你再去落实一下,看看人家是不是被冤枉被误解了?
即使是有些错误,那谁又没有呢?你去找出一个“完人”来看看?
再者,推出一个不是百分之百完美的英雄群体,与当时国内亟需振兴正能量、亟需提升民族正义感的现状来相比,孰轻孰重?这还需要一个小学生来教你们吗?

经过的事情多了,许多事情就见怪不怪,云淡风轻了。
许多事,不是你多么努力,多么聪明,就一定能干好的。有些事,需要勤奋努力,需要天赋,可更需要机遇。
机遇不到,或者反遇厄运,那么你的一切努力和心血一定付之东流。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例子可以信手拈来。
1989年,我与我的一个最要好的学生梦昭(现为某县领导)合作创作了一个反映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电视连续剧剧本。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的那个剧本应该是最早反映农民工的。
(后来的类似的电视剧《外来妹》还是几年之后才热播的)

经过1988年一年的艰苦创作之后,89年的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二,我就和梦昭去了北京。去找当时最红火的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投稿。
记得那个时候北京还在搞大开发,西四环的那一片还是一片空地,除了海军大院,就几乎没有什么房子。
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也是一排类似现在临时基建公棚的小铁皮平房。
当时他们已经推出了让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让全中国万人空巷,可以想象他们的红火程度。
后来据王朔和冯小刚的回忆,他们的那个剧本就是几个人在一起侃大山,你一句我一句地这么凑合出来的。
那天我们带着厚厚的剧本原稿,懵懵懂懂地去敲门。

在一间不是很大的房间里,透过满屋子呛人的烟味,看到了王朔、冯小刚和葛优他们几个人正聊得眉飞色舞。(其实当时我们也不认识他们,后来看了电视才回忆起是他们)。
得知我们的来意,他们叫一个人把我们带去了编辑室。
也不知道接待我们的是谁,只记得他说了一句,现在非常需要优秀的剧本。我们把剧本放在那里就告辞了。
一个月后我们接到电话,说是这个本子他们觉得还可以,他们打算接下来。
那一刻把我们激动得不知所措了。
但是后面的一些条件让我们高兴不起来了。他们需要我们自筹部分制作资金。我记得他们提出的是30万。
我的天,30万是什么概念?在1989年我们的心目中那就是个天文数字!
而且他们说,这部连续剧拍下来最少需要一百万!(我们的连续剧是36集)
后来我们又将这个剧本交给了潇湘电影制片厂,恰逢他们也刚刚开始兼拍电视剧,就通过了这个剧本。
而且还将制作费压缩到了10万元之内。
潇湘厂还派过来一个导演、一个副导演和制片,参加筹资工作。
三个人加上我和小李,我们就在邵阳市的范围之内寻找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去化缘筹资。

有了潇湘制片厂这个硬招牌,果然筹资工作就顺利得多。记得没有过多久,(两个月不到)就筹措了三分之二的资金。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那一年的学生运动发生了。
紧接着就是国外对中国企业的严厉制裁。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七彩的肥皂泡泡,随风破灭了。
前几年,我给邵阳电力部门写了一个山歌剧,参加电力局的汇演,取得了唯一的一等奖。
按照惯例,他们可以代表湖南电力到北京去参加全国电力国网公司的汇演。
可偏偏那一年,国网公司把一年一度的汇演制度取消了。
这就是命运。不怨天,不尤人,你就只有这个命。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