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郭应昭
世有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人有七情六欲、礼义廉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倘细思之,当有感喟:大千世界,来去匆匆,站位不同,观念有异,悠悠光阴,或尺短,或寸长。孝敬父母,则天经地义。
多子女时代,父母为养家糊口,披星戴月,劳多憩少,含辛茹苦,费尽心血,冀儿无恙,盼女有成;单子女时代,父母为培龙育凤,嘴含手捧,诚惶诚恐,殚精竭虑,倾囊而出,虽贫乐道,虽苦犹甜。多子女时代的父母现多为80岁左右,单子女年代的父母多为40—75岁之间。这里要说,不论多子女还是单子女时代,父母养育孩子的拳拳之心,可谓日月可鉴。
现实家庭生活中,要父母对子女们绝对“一碗水端平”恐有难度,有的父母还可能“偏心”,子女间因此难免不生龃龉,有的对父母心存怨言和芥蒂;独子(女)多要求父母尽“隔代养育之责”,多数老人也愿寓乐其中,不辞辛劳。但挑剔毛病不领情的“啃老族”不乏其人。坊间有传言如镜:“一对父母养十个儿子,儿子被养成骡子;十个儿子养一对父母,父母被养成猴子。”“爷奶带孙花钱吃力、担心受怕不讨好!”儿女们可都知否?然,不知或不想感恩的子女则对失去自理能力的或无收入需照顾的父母能找出种种借口来推诿塞责;一些无良子女千方百计地掏父母的口袋而不考虑父母的感受,甚至对不能满足己欲的父母开口骂,动手打。当然,忤逆者是少数。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能知恩图报,何况人乎!近闻淮安一97岁生性倔强的抗战老兵,住院月余不进食,每天仅靠营养液维持,弥留之际,紧闭双眼的他不能说话但明白床边儿女等人的交谈。
三儿说趁他现在有口气让他出院。大儿说:父现在头脑很清楚,把他弄回去,他心里会怎么想?其孙子对他说:爹爹,回家吧!他摇摇头。
病房外有人出主意说:告诉他转院——骗他回去。大儿说:我们不能骗他。于是,大儿问其父:那还在这医院看,好吗?老人点点头。
对父母的孝顺在乎平时对父母点点滴滴的用心,勿“子欲孝而亲不待”。从97岁老人点头的7月1日21点到7月2日3点8分安然平静地离去,延续的生命长度虽有限,但体现了“孝”字的精神长度,或许老人当夜被带回家去就不会等到第二天凌晨。
据了解,老人在世时,由于“偏心”,对大儿很不待见。大儿不仅没有得到其一块砖瓦的家产,而且常被其找“麻烦”。在老人即将离世之际,大儿想到的不是其父的不是,而是其父对他的养育之恩,想到的是给从枪林弹雨中钻过来的老兵带走后人对他即将消逝的生命的尊重,不想在自己心里留下对其父的遗憾!
孔子曾对其门生曾参说:“夫孝,德之本也……”孝是德行的根本。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百善孝为先!试想对父母不孝的人,德行会是如何?“百度”有文字曰:德行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仁爱之心、仗义之行、做人规矩、对自己的诚实、对别人的诚信,就会“人弃常则妖兴”。“妖兴”,就会做不好人,不孝顺父母的人也当不好父母。因此,孝顺父母就是在用行动教育子女,有上行就会有下效,则其子女也会对其孝顺!
2021年8月13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