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节前话——七夕
陈守印
萧瑟秋风起,飒飒落叶黄。一年一度,岁岁如此。
辛丑之秋,七夕在望。七夕是一个美好且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节日。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为何称女儿节?是因为这一天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妇女乞巧,一个是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两方面的内容都与年轻妇女有关,所以称为女儿节。为何又称乞巧节呢?首先要知道乞巧是怎么回事?乞巧,顾名思义,乞就是请求,请求灵巧。这个意思是说,这一天,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个风俗,就是于旧历的七月初七日的夜晚,年轻的女子们要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提高缝纫和刺绣的本领、技巧,故称为乞巧,后来人们也就把这一天称为乞巧节。这样为何又把这一天称为七夕节也就不言而喻了。
乞巧的习俗以及伴随着它的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这一天当中的主要内容。公元二世纪,东汉末年著名的政论家、农学家崔寔在他的《四民月令》一书中最早将七月初七当作曝书的日子记载下来(古代有七月初七嗮书的习俗)。在汉代的《西京杂记》已开始出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述,魏晋以后乞巧习俗已大为普遍。
唐宋时的乞巧习俗基本未变。《天宝遗事》载,宫中在七夕由宫女“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上面陈列瓜果酒菜以奉祀牛女二星”妃嫔穿针乞巧,除了七孔针(七孔针的形状只是像篦子样的一种东西)还有五孔针九孔针。宋代吕原明的《岁时杂记》记述汴梁普通市民的乞巧,他们用竹、木或麻秸编成棚,然后缠上五色彩稠,又作成仙楼,在里面张挂牛郎织女画像和仙人侍者以乞巧,还用木头与彩纸做成仙轿,将牛郎织女像放在里面。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地均有不同的乞巧方式:
山东风俗是异姓女子共卧一榻,用萁扇风,良久如在梦寐之中,或刺文绣、或事笔砚、或操管弦,以此乞巧,称为扇乞。
苏州人则用杯子盛水,并将庭中露水掺入,在太阳下嗮之,等水面生出薄膜后,乞巧者则将小针浮在水面上,看水底的针影的形状以占卜智愚。
山西临晋则以麦、豆芽为针浸在盛水的瓦器内,七夕时将麦、豆芽放在水面上,看针影在水中的形状,以鞋底状为佳。这种方式称为漂针乞巧。
乞巧习俗的基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诗经.小雅.大东》篇中已有记载,但那时还未有具体故事情节。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一诗却描绘出了大致情节。牛女星传说的完整记录见于南朝.齐祖冲之的《述异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后来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织女为西王母的外孙女,织女违背王母意愿,王母以簪划出天河以阻挡追赶的牛郎,牛女相见时有喜鹊搭桥等情节。这一故事的演变与董永巧遇七仙女的故事十分相似。
牛郎织女的故事浓缩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对于小农经济下的男耕女织生活的这种方式,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追求婚姻自由爱情幸福的的向往。在今天,牛郎织女的故事仍能为人们所喜爱并备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年轻女子们对织女崇拜的表层含义,将乞巧行为解释为妇女对心灵手巧技艺的向往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但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则是人们十分扼腕痛惜的。同时,这种悲剧性结局也反应了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于人们的合理要求和希望是决不允许的,是要进行压制和摧残的。因而人们只能把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寄希望于七夕的鹊桥相会,这是人们的善良愿望。现代人们把七夕定作情人节是与这种民俗文化完全相符的,也是十分具有时代意义的。因为,中国人就要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中国人的节日才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洋人节日是没有这种意义的。
2021.08.12日於临沂市人民公园聆音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