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再忙,也应该抽一份空闲让自己缓口气,写作就是最优雅的忙里偷闲。人生不会因为暂停了几个小时而一落千丈,也不会因为马不停蹄了几天几夜而翻天覆地。生活就是一种调剂,一味地沉浸于重压和繁忙之中,仿佛活着都失了几分意义。
智者总是知山水乐趣,听鸟语花香,在忙碌的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既能怡情,又能养心。他们深深地懂得,不必非得置身山林,也无须远离红尘,只一颗闲淡之心与一双善睐双眸,足矣。不必非得放下手中事物,特意耽误时间,有时候哪怕只一顿餐饭间,一杯闲茶后,皆可静心听得流水潺潺,观得水木竹石。
写作,就是换个角度看世界,换个心情感受生活。衷情写作的,心境快乐无忧,人生晴空万里。

兄弟甲乙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 张立平
甲乙,本名叶孟华,小名卫东子,我们是老同学,老邻居,老朋友。“三老”加一起就是铁哥们。他小我一岁,我们的友谊自少年开始,已延续五十余年。人生春秋路,一梦如昨日。

一九六一年初春,我在兴安小学(后变更为新庭初中)读二年级。一天,班上来了个插班生,班主任程秉尊老师介绍说,他是东北人,原在辽宁大虎山小学读书,现随父母来南方落户。大家以后要好好相处。这时,大家的视线一齐转向这位新生。我发现他说话蛮有韵味,眼不大,胖脸蛋,个头与我相当。

我很快晓得,他家就在我家隔壁生产队。先是租住老鲍家的一间草房,住处与我家只隔一条塘堰。小孩宜熟,我们也投缘,有时我邀他上学一路,他也常来我家玩耍。他有一特性,走路、入厕,甚至连扫地都手不离书,有人说他是“书孬子”,长大没得出息。他话语很少,写字方圆周正,老师常常把他的作文当范本在班上朗读,很多同学打心眼里佩服。我曾暗下决心赶超他,但作文发下来分数总比他少,不服不行呀。

过了几年,他家大姑找到我奶奶,说要租我家西边一块地皮做房子,我们一家人没说二话就同意了,没多少时日他家三间茅屋就做成了,我俩成了新邻居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小学毕业,我们一起考上大渡口中学,而且在同一班。他因为作文(当时语文只考作文)在整个学区考第一,一上来,班主任闻老师就让他担任语文课代表。初一很安稳,初二刚读两个月,便遭遇急风暴雨般“文革”。学校无限期停课,我俩和其他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回乡当了公社小社员。当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参加农业劳动,从间苗、锄草直到挑粪、修堤。肩上的担子常压得人透不上气,有时屁都压出来了。这种炼狱般的日子让人渴望回到课堂读书,有出头之日。但这无疑是不着边际的泡影。

他爸早年是国民党少校军官;我爸抗战前在美国驻日本领事馆做过大厨,都算“污点”家庭。我俩自然成了“黑兔崽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什么入团、升学、参军、招工统统不沾边。但我们没有消沉,他向一位艺术院校毕业的林老师学画,而我的表叔指教我文学创作。我们虽到了青春季节,却拒绝娶亲婚配,与书本纸砚结缘,田间地头成了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俩一幅“诗配画”发表在《池州报》。画面上,三个女社员坐在田头如饥似渴地学“毛著”,配诗是“春雨点点入土壤,毛主席话儿在心上,阳光雨露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报纸一传开,人们对我们刮目相看。没多日,县文化馆干部找上门,通知我俩参加县里的创作学习班。如同干涸的土地逢到甘露,我们打开了视野,各有长进。
之后,甲乙的画作入选省美术展览,崭露头角;我的两首诗入选省出版社编选的诗集。又二三年,他考取安徽省艺术学校,我被小学聘为代课教师。1976年,甲乙离家赴省读书的前一天,我们冒雨到镇上照相以作纪念,都穿着中山装,胶鞋沾泥,这张照片我至今还收藏着。
三年后,甲乙完成学业,分配到安庆市话剧团从事舞美设计,宿舍只有六七平方米,墙是木板隔着,他给我一把钥匙,那时我们都还没成家,隔三差五同睡一张床,谈人生,谈创作,常常到夜深人静,迷迷糊糊入梦为止。
1981年,甲乙的第一篇小说《太阳暖暖的》发表在《文学报》,他送我一份样报,我捧读许久心似乎也给文字温暖了,小说情节好似就在我们队里发生的:老农麦余三总是被队长曹老芥压迫着,忽的一夜春风起,他“倏”地站起来与之抗争,并产生让人捧腹的结局。之后又在《小说林》发表《虎犊》等小说,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反响,他被调入安庆报社从事副刊编辑工作。之后他坚持创作,一发不可收,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大量作品。近二十年来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夏日的漫游者》、散文集《通往河流的门》、《去黑山》、《寄存在故乡的时光》等六部个人专著,其中《通往河流的门》荣获安徽省政府颁发的文学奖。

甲乙的散文,大多取材于他青少年时生活过多年的大渡口,如《挖沟》、《大渡口以西》、《天河道》、《上楼阁》、《章湾夏日》、《红庙》等诸多篇章。他的父母逝于大渡口乡村;他对这块土地有着发自肺腑的爱。
甲乙每次出版新书都要送我一本,并题字:立平兄惠存。他的书我都摆放在家中书柜最显眼位置。书在我心中就是一种力量,甲乙的书更是一种榜样,鞭策在心,给力!
几年前,甲乙为北京某大能源集团书写古文体《金沙江截流记》,并由当今国内最著名的27位书法家写成百米长卷。甲乙由此得到该集团董事局器重,随后受邀进京工作,担任该集团主办的报纸主编。近年专职为总裁撰写传记,已成为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
我和甲乙是永远的兄弟,文学的同路人。我们不问是否相见,心绪总是紧密相系。大地怀抱我们成长,我们也从没辜负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