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新村老人多,爱好收藏的也多,老于头就特别喜欢收藏大米。老于头年近古希,喜欢跑超市买大米,20斤一袋的大米直接扛回家。超市王老板很纳闷,问老于头:“你家几个人吃饭呀?”老于头说:“儿子媳妇另外住,平时就我和老伴两个人。”超市王老板还是一脸茫然:“你们两个老人一个月能吃这么多米?真能吃呀。”老于头说:“哪里,买回去的米都在家里存着,家里的库存不能少于20袋米,吃完一袋再补充一袋吧。”超市王老板还是难以理解,不知道老于头葫芦里究竟买的什么药?
自从粮食取消定量,放开供应以后,老于头就开始在家里囤粮,库存不能少于20袋,慢慢囤下来,家里的角落里终于堆满20袋大米。老于头按计划,先吃库存米,买来的新米进行补充。为此,老伴非常生气,不知骂过多少回,还把整袋的米扔出窗外。老于头很心疼,急忙跑下楼去把散落一地的大米全部捡起来,像觅食的鸡一样不放过一粒米。从此以后,老伴再也没有为难过老于头,让他在家囤米。

时间一久,左邻右舍和超市王老板也就见怪不怪了,都知道老于头是个有故事的人。老于头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对粮食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有过深知饿肚子的滋味,才会嗜粮如命。
老于头50年代出生在河南农村,刚会走路时就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吃的都被抢光了,地里见不到一颗稻谷,连野草都挖不到,光秃秃的树枝上没有一片树叶,树皮全被扒走了,遍地都是皮包骨头的尸体。长大以后,母亲告诉他,眼看快要饿死的时候,抢到一口别人碗里的肉汤才得以维持生命,不然早就变成饿死鬼了。懂事的时候,老于头就非常珍惜粮食,不允许浪费一粒米饭;走在路上,见到别人洒落的米粒都会拾起来带回家。
汶川大地震,大家都忙着捐款,超市王老板找到老于头,向老于头借20袋大米要捐给汶川灾民。老于头知道超市王老板是汶川人,就说:“不用借,算我的20袋大米吧。”超市王老板说到做到,三天后如数归还。老于头认为超市王老板小看人,非常生气。超市王老板赶紧跟老于头解释,并且告诉老于头:“汶川是我的家乡,这时候家乡人民缺的是粮食,捐钱不如捐粮。其实我可以不用向你借粮,考虑到你存了那么多大米,担心放久了会霉变。”老于头说:“这你不用担心,我知道保存方法,平时用大蒜驱虫,开空调除湿,每袋大米都保存得很好。”
事实上,老于头没有让家里的大米霉变,儿子媳妇每次来家,老于头都要让他们带两袋大米回家。儿子媳妇虽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对,因为不用自己掏一分钱,也算帮着处理库存。有时,哪个邻居突然忘记买米,就会到老于头家里来佘一袋米,等买了米再来归还。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没碰到天灾人祸,更不会再有自然灾害的发生,老于头还是一如既往地收藏着大米。超市王老板劝老于头:“我看你就别再存粮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粮食供应一直没断过,价格也平稳,我就帮你处理掉家里的库存吧。”老于头摆摆手:“你说的是事实,我能接受,但要我不再存粮我做不到,俗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家里放着20袋大米,我每天看着都睡得着。”超市王老板说:“你应该改变一下观念才对。”老于头还是摆摆手:“我出身在农村,虽然长期在城市生活,我本质上还是一个农民,我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知道人一天不能离开粮食,要我放弃存粮,这辈子怕是改不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