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伯翔先生

张水平校长
树高千尺怎忘根
——记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与张水平校长重逢
作者:倪文秀 张士博 朱斌如
那是2012年春,天津武清区文广局报告厅,由武清区老领导著名书法家何俊田先生,精心策划主持的书法讲座正热烈举行。主讲人是从家乡武清走向全国的当代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全区的书法爱好者列座其次,聆听先生字字珠玑的精彩讲座。

孙伯翔先生书法
近午时分讲座即将圆满,何俊田先生宣布:“孙先生一直思念的张校长,马上就要莅临现场!”原来他每次拜访孙先生,先生必会提及家乡刚解放时,自己小学时期的张水平校长。回忆绵长:张校长只比自己年长7岁,就已在看马列主义进步书籍。他的追求进步、勤奋好学,深刻影响了自己,是自己的恩师与启蒙者。将来一定要前去看望校长。今天讲台上更是深情备至:“家乡哺育了我,培养了我,尤其令我难忘的是恩师张水平……” 何先生精心安排了此次会面,盛请毕生献给家乡教育事业的张水平校长——先生的恩师。“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孙先生心如潮涌,授课疲劳顿消!
当满头银发的老者由人们簇拥着走进来,何先生小声道:来了!“乍见翻疑梦”,孙先生一愣,继而眼眶泛红,慌忙起身相迎,道了声:“张校长!”便整理衣服,欲起立站好。身旁的何先生知道先生几十年临池不辍,致使颈椎有恙影响行动,忙上前搀扶。只见78岁的孙先生站稳后,毕恭毕敬向张校长深鞠躬,令在场所有人对先生肃然起敬!老校长连声说:“使不得!使不得! ”自1949年一别,岁月让他们变得相见不相识了!两双手颤巍巍地握在了一起,泪眼相望,嘴唇颤抖着说不出话来。此情此景感染得在场听众眼睛皆已湿润。
老校长拿出一张老照片送给学生,先生激动地说:“太珍贵了!”那是1949年初,春节前夕,张校长特请专人来校拍摄的集体照片。但见照片上,两棵挺拔的松树之间拉着一道长绳,绳正中高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大幅画像,画像下面是一排排端庄的师生,特邀鼎力支持学校建设的于家庄党支部书记胡大有(当时没有公开身份),共同合影。
这张照片记录着一段感人历史。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中共武清县(即路北武清)工作委员会成立。县委在领导武清路北地区继续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着手紧抓教育,使教育为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服务,为新中国培养人才,在路北冀东建起解放区第一所中心完全小学——于家庄完小。拆除十余里外民国初期,江西督军陈光远家族墓园内守墓人屋居,用此砖瓦木料,在于家庄原娘娘庙改建的学校校址上,建起新教室和办公室,修葺老教室。教室和办公室内各有一地道口,地道通向村外。早已参加抗日革命的年仅19岁的张水平,被任命为校长。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武清运河以西,以及铁路沿线诸多地方仍被敌人盘踞着;还乡团、伙会儿等反动武装活动猖獗,不知什么时候就突蹿过来。一有敌情,师生们就立刻转移;敌人走后,再回校上课。敌人对解放区实行封锁,办学条件非常困难。一至四年级为一大复式班,教室四壁各抹一块黑板。学生自带桌凳,师生自制教具,老师配合革命形势自编教材。如编课文:“朱总司令下命令,给我们军队老百姓,日本鬼子投了降,军民团结打老蒋。”编唱歌曲、活报剧,经常到附近村庄宣传演出。师生队伍进村就踏着节拍高唱“土地改革要复查,皆因地主把地拿,拿坏地留好地,他拿咱穷人当傻瓜。” “翻了身,要参军,保卫果实,打顽军。”这既是上课,又配合宣传土改政策,动员人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保卫胜利果实。县委书记李尚武和地方八路军中具有文化的同志,也常来学校讲课。直到新中国成立,转为正规小学。
照片中风华正茂的张校长身着棉袄,腰间还系着褡包;少年孙伯翔英气勃发。手捧照片,师生共忆往昔:像孙伯翔他们路途较远的高年级学生,背着玉米面来上学。学校给蒸窝头,熬白菜,安排住在老乡家。学生早起给老乡扫院子,年龄大的还给老乡挑水。张校长有时背着粪筐,有时则拿农具,出去执行任务,或去周围村庄争取村干部、群众和学生家长们的支持。师生们无一觉苦,因为他们清楚知道现在正在: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要支援解放战争,同时学好本领,将来建设新中国。

今日畅谈,师生更是感慨无限。多么怀念那段青春岁月!充满一种情怀,一种精神。那短短几年光阴,影响着孙伯翔的一生。
孙先生满怀崇敬地告诉众人:“张校长是武清解放区办学第一人,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第一人。”老校长连连摆手:“很渺小,没做什么。” “挑灯夜读不计寒暑,关爱学生犹胜父子。您是我的楷模,您的教诲学生一直谨记在心。”先生愈发激动,“您培养我们早起习惯,培养我们吃苦精神,让我受益终生。”老校长摇头:“做得不好,很惭愧。” “今日亲见校长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家乡幸甚,学子幸甚!” “你是学校的骄傲!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的成功!”喜悦欣慰洋溢脸上。
历经沧桑,师生皆守住了他们当初的理想信念。学生成为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碑学代表人物;校长育桃李难以计数,从县教育局副局长任上离休之后,为关心下一代操劳至今,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老有所为奉献奖 ”等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师生沉浸在兴奋、激动之中。“别来沧海事”,要说的话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尽管不舍,仍要分别。先生又立正站好,再次向校长鞠躬。再次感动所有人!
师生阔别60余载的重逢,在武清传为佳话。人们追问为什么那样一所解放前简陋的学校能走出一位大艺术家?这次师生相逢给出了答案。非凡成就的背后是先进思想引领的不忘初心,是品德高尚的人格魅力之展现。从老校长和孙先生的身上可见一斑!的确,他们带给大家关于教育、信仰、人生等等太多的思考与启迪。
感慨良多,赋诗一首以记之。
双躬皓首感师恩,
旧照青春念初心。
老干新枝皆高耸,
百年桃李醉花阴。

作者:朱斌如 倪文秀 张士博
孙伯翔先生简介:
孙伯翔,字振羽,1934年10月出生于天津武清。当代北碑巨匠。在数十年翰墨生涯中,勤奋执着,勇于探索,立足北碑,精研专攻,领异标新,以突出的碑学成就卓然屹立于当代书坛。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奖成就奖。
作者简介:
倪文秀,女,1941年出生于天津武清,中专学历,退休特级教师。有纪实文学在教育部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发表。
张士博,男,197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大本学历,现从事教育工作。有散文在《今晚报》发表。
朱斌如,女,1947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大本学历,退休职工。
三人合作纪实文学在《天津日报(武清资讯)》、《天津支部生活(天津老干部)》发表。
🌸🌸🌸🌸🌸🌸🌸🌸🌸🌸🌸🌸🌸🌸
大型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