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梁山泊 今朝东平湖
文/毕长代
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热播,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了一股“水浒热潮”。剧中的英雄人物、重要情节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交
谈的热点,尤其是“好汉歌”的歌声曲调,无论是在大小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乡镇村庄的田间地头,可谓是到处可闻。因为原著作者故里、故事发祥地以及连续剧的拍摄地都是在东平,所以无数的粉丝们皆是纷至沓来,来到昔日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留水域——东平湖,追寻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水浒一百单八将行侠仗义的遗迹。作者应众多旅游爱好者的要求,现将东平湖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概 况
东平湖原为梁山水泊遗址,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黄河下游仅存的自然湖泊,坐落于山东省东平、梁山、汶上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在东经11°62'——11°62',北纬35°43'——36°7'之间。北起清河口门,南至金线岭围堤,西临古运河和黄河大堤。东沿凤凰山及溱东排渗河。湖中有金山、昆山、土山、铁山等山丘。西南至三门峡枢纽585公里,东北距黄河入海口364公里。湖底西北高东南低,最低高程36.7米。建国前为黄河和汶河的自然滞洪区。1958年黄河大洪水后,国务院决定将其建成能控制蓄泄的平原水库,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设计蓄水高程46米,相应蓄水40
亿立方米,1963年建二级湖堤(26.731公里)分级运用。其中一级(老)湖理论面积209平方公里,实际面积168平方公里,约25万亩,常年有水,大约相当于17个杭州西湖(9.7平方公里),290多个大明湖(0.577平方公里)。设计库容量11.8亿立方米;二级(新)湖418平方公里,平时生产,遇重大洪水时运用,设计库容量28亿立方米。是防御山东黄河特大洪水,保障省会济南、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及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王牌工程。东平县境内有一级(老湖)的全部和二级(新)湖177.5平方公里,合计386.5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61.76%。

二、东平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1、从地质学的角度看:东平湖地区地质构造正位于鲁中隆断区与徐州坳陷带的交界处,由于受不同方位的应力作用,因而产生了较大断裂带,纵横裂隙也比较发育。同时又是黄河与汶水、泗水冲积平原相接的带状洼地,自然成为地表和地下径流汇集的地带。
2、黄河的作用:历史上黄河在这一带由于受到鲁中山区隆起地形阻挡的影响,或是南走淮河、泗水入黄海;或是北走漯河、济水入勃海。因而,逐渐形成了周围陆地较高,中间较低的湖盆。
3、大自然的作用:由于众多的山溪河流不同河口三角洲的发育和长期行河泥沙的淤积,以及地表径流的侵蚀,使大量泥沙不断堆积在湖盆中。长此以往,使该洼地自然分割成高低不平的小块积水湖泊,有大水补济时就会联成一片。由此形成了后期的“南四湖”、“北五湖”。
4、水文学的观点:充分的水源补给是湖泊形成的又一重要条件。洼地上降水、上游地表和地下径流补给的水量大于蒸发、渗漏损失和流出的水量,或基本达到平衡时,就会形成一般常见的湖泊。
5、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整个华北大平原都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因此,东平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随着黄河的历史变迁而形成和发展的。黄河的不断决口、泛滥、行河、泥沙堆积,形成了沿黄地区现在的地形地貌,洼地发展为湖泊,湖泊趋于消失。据《水经注》记载,黄河下游有大小湖泊陂塘130多个,绝大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成为平地。而古代东平湖一带除有山溪河流补给水源外,主要得益于黄河水的不断补充。
三、东平湖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大野泽时期(远古至唐朝后期)
据史载,大野泽亦称巨野泽,在远古时代就有,以黄河下游支流古济水、古汶水为主要补给水源。战国初期《尚书禹贡》一书中载有“大野即潴,东原厎平”。据清代胡渭的注释:“东原乃汶、济之下流,禹陂大野使水得所停,而下流之患以纾。又浚东原之畎浍,注之汶、济,然后其地改平,可以耕作也。”《左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获麟”,也是指这一带洼地。汉《尔雅.释地》中也说:大野是全国十薮之一。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后二十余年始塞”。初期,颇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不由惊呼:瓠子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这时的巨野泽一带成为一片汪洋,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了。尤其古济水在汉代一直是东北、东南主要漕运贡道,巨野泽也就成为水运交通的枢纽。到东晋时,桓温、刘裕还曾加以疏浚,以作向西北用兵运粮要道,称之为“巨野湖泽广大,南通邾泗,北连清济“。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可见其规模之大,东平湖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1958年以来,为建设黄河位山枢纽和东平湖水库工程,进行了大面积地质勘探工作,从这些地质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地表黄河、汶河冲积土铺盖层以下4——10米,普遍存在着一层冲积湖积层,除局部为古河流所切割外,分布范围很广,大大超出现在东平湖之外,层厚1——5米,一般是东浅西深,都略向湖心倾斜。岩性以灰黑色、灰褐色的粘土、亚粘土为主,局部夹有少量的灰色、灰黄色的亚砂土和粉砂层。有机质含量很多,有臭味,并含有豆状钙质及铁锰质钙质结构,局部带有绿色条纹及黄色斑点,部分地区打井发现储存有大量沼气,当地群众称这个土层为“宋江土”,意为宋江时代的湖底。近几年施工中,在这一土层上挖出的莲子还有部分可以培育发芽开花,所出土的瓦器、断剑和野牛牙等物品,经北京有关部门鉴定均认为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另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在大安山附近的青固堆等地方发现七个文化层,一、二、三层属商代文化层,四五、六属先商文化层,第七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层。充分说明这一带的开发利用已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二)、梁山泊时期
从唐末、五代一直到北宋末年,黄河自东汉王景治河以来,行河已近千年。河床淤积严重,又加政权不断更迭,从宋初建隆元年(公元960),社会混乱、治理无力,以致河患日趋频繁。根据历史资料统计,从宋初建隆元年到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的25年内,黄河只有9年没有明显的决溢记载,其余年份大都是多处溃决,到处泛滥。此后,河道越来越不稳定,一直到北宋末年向南大改道的140年间,有记载的主要决溢年份就有35年之多,并有一年数决和多年不能堵复的记载。在五代以后的决溢中,于澶、濮、滑等河段南决,一般都要沿济水、濮水故道流入巨野泽。但在五代以后,只记“注入”或“东汇于”梁山泊(或叫张泽泺)。在此时期这一带洼地湖泊由于不断得到黄河决溢的水量补济和黄河泥沙多年的淤积影响,巨野泽已逐渐向北推移,形成了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湖泊了。《资治通鉴》记载: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覆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漕、济、梁山泊,以通清、郓之漕。”元代于钦《齐乘》云:“(巨野)泽即梁山泊也。”在清初寿张旧志上关于梁山有这样的记载:“黄河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足,即桃花之潭,因以泊名,险不在山而在水也。” 1979年出版的《辞海》在“梁山泊”条目中释为:“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向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决的黄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熙宁以后,周围达八百里。”罗贯中在《水浒传》中描写梁山泊“周围港汊数千条,四周方圆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今天看来是非常生动的。
(三)、北五湖时期
这个时期黄河正处在南流时期,北流从微弱到断流,以致使湖区完全失去黄水的补济,河徙水退,大部分湖区涸为平陆,仅剩下分散的数个洼地积水小湖,分别称为安山湖、蜀山湖、马场湖、马踏湖、南旺湖。与南四湖相对应,简称北五湖。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决河南流,自泗水入准,这是黄河历史上长期南泛入淮的开始。《金史河渠志》记载:“金始克宋 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实际上一直到金末元初,黄河常处于多股并流,“水东南行,其势甚大”,有时夺 颍 、涡、濉、汴分流入淮,有时又沿济、濮夺泗,走最东的一条入淮水道独流入海;这是黄河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梁山泊也随着黄水补济情况而剧烈变化,水至则“漂没千里,复成泽国”,水退即“涸为平陆,安置屯田”。如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汇入梁山泊。大定八年河决李固渡,淹曹州城,于单县附近分流,南流夺全河十分之六,北流仅占十分之四。但到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又因“黄河移故道,“梁山泊退水,地甚广,已偿遣使安置屯田,”。据《禹贡锥指》记载,到了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河徒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邱、长垣、兰阳、东明、曹洲、濮州、郓城、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张注梁山泊,分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会通河自东平历汶上、嘉祥、济宁合泗水至清河县入淮者上也。——下逮元世祖至元间,河又徙,自新乡出阳武之南,凡九十岁”。但金史河渠志只记载:明昌五年“八月,以河决阳武堤灌封邱而东”,没有记载在梁山泊长期分流之事。明史《河渠志》则详细记载:“黄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宋熙宁中始分趋东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济入海。金明昌中,北流绝,全河入淮。元溃溢不时,至正中,受害尤甚,济宁、曹、郓间漂没数千里,贾鲁为总制,制导使南流汇淮入海。”以后河垫泽平,梁山泊只是在黄河大水决口泛滥的情况下,涸出的耕地又遭受淹没灾害而已,不再是常年积水八百里的梁山水泊了。因此,《行水金鉴》上记载着“五代时河南徙汇于此,连南旺、蜀山诸湖,方数百里,元未为河所决,河徙涸为平陆”,“无尺寸不耕”,而畔岸不可复识矣。”《明史、地理志》载:“(东平州)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明未顾祖禹在《读史兴纪要》中也说:“今州境内诸湖即其(指梁山泊)余流矣。”
明弘治年间,为了保漕,堵塞荆隆口,筑建黄陵岗,北流始绝,湖水完全失去黄水补济,大面积涸退,仅剩下原有得到汶水和坡水补给的南旺湖和东平州内的安山湖。南旺湖曾在“明永乐九年重开会通河,遂划为二堤,漕渠贯其中,渠之东岸有蜀山湖,周六十五里。堤北有马踏湖,周三十四里有奇……, 西湖仍称南旺湖,周九十余里”;再加上济宁毗邻的马场湖,既是所谓的北五湖。由于汶水枯水时期水量太小,不能满足漕运的需求。故明初即设置安山湖、南旺湖、马场湖、昭阳湖等四大水柜,常年蓄水,以济漕渠。其中,安山湖在东平州治西十五里,绕安民山下,旧制周围一百余里,自明中叶许民佃种,百里湖地,尽为麦田。然其低洼之区,自东北通湖闸起,历西北至天禄庄转西南至王禹庄,又东南至青崮堆。复南北接通湖闸,周围三十八里。据考证:安山湖,原在安民山北,旧小洞庭湖也,明贯小洞庭开会通河,置湖岸南以济运,周围八十三里有奇。——时荆隆口未塞,引由济渎入柳长河为湖源,蓄水最盛,北至临清三百余里,资历为灌输,称水柜第一。 宏治六(1493)年刘大夏筑黄陵岗,以塞荆隆口,济渎源绝,湖无所受,祗汇堤南坡水,并运河余涨,所需甚少,不堪作柜。频受荆隆淤垫,渐成平陆。康熙六(1667)年,议开柳长河,引鱼营陂水(安山与金线岭之间陂地),复设水柜,旋议停止,疏称以无源之水,蓄之有漏之湖,又进水易而出水难,纵高筑堤岸,于运河济?……泄运水入湖,以保运堤,放陂水入湖,以保民田。”由此可以看出:明清时代由于水源补充不足,又加黄河不断决口泛滥,泥沙淤积,八百里梁山泊已分割成局部洼地积水的小湖泊,梁山以北的洼地由于部分汶水和坡水的补济,在安山一带,尚有蓄水称湖,不过范围很小了。

(四)、近代东平湖的形成
清咸丰五(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后,“统计漫水分三股行走,均汇至张秋穿运(河)。”在东阿鱼山处夺大清河入海,这是黄河回归东流的开始,也是近代东平湖形成的决定因素。
根据东平旧志记载:“自清咸丰已卯(1855)年,河决兰封,灌入县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二十年光绪纪元,堤工告成。.……未十年而东堤冲,不复修筑,水涨则流入县境;水过沙填,诸水尾闾,俱被顶托,旁溢四出,纵横数十里,民田汇为巨洋,患且无已。”光绪三(1871)年,东平人蒋作锦说:“兰阳河决,湖淤益高,百里沮洳,变为膏壤。”从这些记载可以说明:
1、1855年黄河改走现行河道,提高了汇入这一带洼地的河流的尾闾水位,如汶河下游大清河、小清河,以及宋金河、流畅河、大运河等,致使广大干涸的土地又漫溢成巨泽。在原梁山泊东北部大清河、小清河、龙洪河、大运河等两岸一带洼地,水源补济增大,排泄困难,造成新的积水区,形成了现在的老湖区。正如民国四(1915)年,山东南运河疏浚事宜筹办处第一届报告中记载的:“黄河未穿运以前,汶水入大小清河历东阿至利津,即汉时济水会汶入海之故道也。迨因铜瓦厢告决,黄河初入东省循大清河而下,横载汶水入海之路。于是,汶水异涨,其北行者,则由戴村坝漫出至龙崮集分派,一入大清河绕城而北,一入小清河绕城而南,悉注于马家口,合流北去至张家口(清河门北)。而运河之水,复因安山靳口之间,东无堤防,横漫入坡即土山洼 。出运入黄往来舟楫逐成交通之水渠,土人呼之曰:坡河。其流亦汇于此,又北行二十五里至清河门……为汶水入海要道。现在黄河口日益淤高,再遇涨增顶托倒漾,汶即不能北注,旋流泛滥,遂使东平良田数千万亩,尽付波臣。……” 当时设想治理的方案:惟就清运河流循其旧堤基址筑高培厚收束汶水,不使旁溢,水即抬高,入黄较宜,兼可借其猛力功刷黄淤,任停积于宣泄之门,并拟仿洞庭圩田之制,权衡水量,审察地势,添筑曲斜各堤……既敛汗漫之波,斯收障卫之效,膏田之涸,禾稼蔚兴可右券以待矣。” 这种治理指导思想也可以说就是形成以后湖区堤埝纵横格局的起源。由于当时积水淹没地区绝大部分属东平所辖,故在民国年间才有东平湖之称。根据国民政府民国22(1933)年12月21日召开的“整治运河讨论会”所形成的《黄淮段运河整理计划初步报告》中的调查资料说明:“东平湖的高度(江淮水准)洪水位38.9米,湖底高程37.2米,容水量11880万立方米,集水面积229平方公里,低水167平方公里”。这与现在老湖区范围情况基本一致。不过地方群众不称“湖”而称“洼”,主要是当地一直在要求国家进行治理、救灾、免征,不承认东平湖一带是常年积水的湖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组织发展东平湖西部地区的抗日斗争,于1939年春成立了由东平湖西七、八、九三个区组成的“东平湖西办事处”,至此才普遍统一沿用“东平湖”这一名称。
2、1855年以后东平湖临黄面曾修过堤防,冲决后未再修复,只有临时山口小民埝。至此,这一带洼地即于黄河联通,成为黄河的自然滞洪区。 黄河水涨就自然漫流进入县境,洪水过后,漫水口处逐渐淤高,使湖底水位日益抬高,淹没区逐渐扩大。目前,常年积水的老湖区尚有村庄遗迹。据东平县志记载,10世纪前,东平旧城在老湖内前后埠子村至土山岛一带,而城西则建有一座与赵州桥齐名的清水石桥(又名清河桥),而这一切都被公元1000年的黄河特大洪水淹没于湖中。
3、1855年黄河决口后改道,清政府在堵口问题上,犹豫不决,故上下游20多年未修堤防,黄河洪水漫流在鲁西地区,最后合并汇于大清河入海.因此,北五湖一带洼地又一次较长时间受到黄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影响,“湖淤益高,百里沮洳,变为膏壤。尤其安山湖、南旺湖日益缩小,多成可耕之地”。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改道入淮,东平湖地区水源彻底中断,湖底干涸,尽为良田。1947年,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归故道入海,东平湖重又蓄水,北五湖中的马踏、马场、蜀山、南旺四湖随着黄河改道淤积和济梁运河的开挖,先后废水为耕。惟余东平湖这片仅存的水域。
4、人民治黄初期,东平湖仍然通过清河门和十里堡以下山口与黄河连通,滩地与山口间有群众自发修做的部分低矮民埝,湖区内老运河两岸修有堤防。1947年黄河归故后,1949年秋汛黄河洪水倒灌入湖,灾情涉及梁山、东平、汶上、南旺、郓城、嘉祥、巨野、济宁等县市近2000平方公里。灾情虽然严重,但减轻了黄河洪水对下游堤防的威胁,引起了黄委会的重视。1950年7月黄河防总确定东平湖区为黄河滞洪区,面积943平方公里。1951年春,山东与原平原两省分别修复旧临黄堤、运东堤和运西堤,基本上形成了东平湖分级运用的格局。1958年黄河大洪水以后,为防御黄河更大洪水,国务院决定在原滞洪区的基础上修筑东平湖水库,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并建有大型进出湖闸控制蓄泄。1963年在原运西堤的基础上又修筑了二级湖堤,将湖区分为一级(老)湖和二级(新)湖两级运用。一级(老)湖区常年有水,二(新)湖区平时生产,遇有黄河较大洪水临时分洪运用。

现在的东平湖,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已经是今非昔比。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把东平湖建设成了集经典名胜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形成了走马观花一日游的大格局。如果说昔日的东平湖是一位蓬头垢面的灰姑娘,现在则是婀娜多姿、光彩艳丽的七仙女;而环湖的那些风光迷人的名胜景点就是七仙女身上佩戴的珍珠玉器。
首先是从县城出发向东南方向约十公里,就可到达享有“中华第一坝”美誉的戴村坝,这座大坝高度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解决了大运河北部缺少水源的难题,使得当时的大运河发挥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伟大历史作用。
紧接着沿滨河大道向西十公里就到了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纪念馆,在这里,可以领略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历史背景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走出罗贯中纪念馆,沿贯中大道向西五公里,就到了隋唐名将罗成的纪念馆——罗成庙。众所周知,罗成是隋唐名将,因被奸臣陷害而命丧东平稻屯洼的陷马河。当地民众敬重其忠勇义烈,遂建庙纪念。与罗成庙相邻的是乡村度假胜地——史楼村,那风姿绰约的江南民居风韵,让城里人流连忘返。
向西十公里,就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拍摄地——水浒古镇影视城。该影视基地自建成以来,先后有数十部影视剧在此杀青。由此沿滨湖大道向西驶入水浒古镇码头,天水一色、烟波浩淼的东平湖就会幻影般地呈现在游客的面前,让人们豁然开朗、大喜过望 。再往前就是孔子的得意门徒——冉子之庙。大运河至东平的深水港也在此落户,并初具规模,年吞吐量可达数千万吨。沿途还有梁山好汉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开店的辛店铺;在洪顶山摩崖刻经处,可以登山观瞻被誉为“书仙”的僧安道壹的书法遗迹,其在悬崖峭壁上书刻的“大空王佛”四字高达九米多,每个字平均二米有余,不仅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更是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榜书的先河,被后人尊为“大字鼻祖”经专家考证,泰山经石峪的刻经也是出自于僧安道一之手。
下山不远,就是梁山好汉的后方供应基地——浮粮店。在这里,当地的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把大量的粮草存放于囤中,用木筏源源不断地运往梁山大寨。再向前不远,分别是梁山好汉重要的军事基地——六工山水寨、东平湖向黄河泄洪的出口——陈山口和清河门两座出湖闸、唐朝开国元勋程咬金故里——斑鸠店;
再往前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小岱峰”的道教名山——腊山。登上顶峰,游客可在此浏览东平湖全貌,亦可在湖滨酒家品尝湖中各类湖鲜,大饱口福。
饭后继续前行,约五公里后便到著名的旅游胜地——南堂,这里是一个庞大的风景群,有宋江的家乡宋家庄,有被梁山好汉“三打”的祝家庄,还有被誉为“东昆仑”的昆山。此山因周穆王前来狩猎时被山贼围困而被称为“困山”。 当时山上缺水无粮、人困马乏,周穆王的坐骑雪花马以蹄刨出泉水,使众人得以生存,被誉为“马跑泉”。时至今日泉水依然清澈甘甜,日夜流淌不息,供游客饮用。另外,山上的“月岩寺”是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四省交界处的古刹名寺,寺内古木参天、绿荫蔽日、香烟缭绕,极有灵气。由于此处呈半岛形状,背靠青山三面环湖,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故而旅游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此游玩、度假的游客川流不息,让村民们应接不暇,腰包充实。

游罢南堂,前方多是防洪大堤,如有内行人做导游,便可听到那些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故事。蜿若游龙的大堤已经不再是以前土里土气的旧模样,大堤临水的一面全部用混凝土防浪槽覆盖,不仅美观,更让人产生一种“固若金汤”的感觉;背水面则是戗堤加固,堤顶沥青铺道,堤肩垂柳拂面,不仅使得装运防汛人员和防汛物资的车辆畅通无阻,也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行人游客提供了方便。
当车辆行驶到八里湾的时候,一个现代化水利工程建筑群依次展现在游人面前:一是八里湾闸,当东平湖一级(老)湖洪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时,经上级批准,可开启此闸向二级(新)湖泄洪;二是八里湾泵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十三级提水的最后一站,看着那些巨无霸似的超级水泵把源源不断的长江水提入到东平湖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不由自主想到一句话:“人定胜天!”;三是八里湾船闸,那些运输各类物资的航船,从这里鱼贯似的出入东平湖;四是八里湾货运码头,南来北往的货运船只在这里装卸各自的货物。有资料显示,水运的成本比陆运要低许多,而且还具备安全、低碳等优势。在没有机动车辆和飞机的古代,水运承载了80%以上的运输量。
过了八里湾,再往前走五六公里,就到了曾经繁华一时、名扬天下的大安山。自金、元、明、清以来,东平先后为路、为州,在近六百年的历史时期,都在此设立分支机构,因为这里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京杭运河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时过境迁,如今的大安山虽然不如昔日繁荣,但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景点,货运码头、旅游码头、水上体育运动中心以及安山古镇风景区依次排列,各类船只如同穿梭般川流不息,游客们不仅可以游览心仪的景点,还可以买到各类湖产品,或馈赠亲朋好友、或作为保健佳品自用,亦可以就地任选一家湖餐馆,点上一桌湖中美味,过一把隐。
看完大安山向东大约七八公里,就到了环湖游的最后一站,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城——东平州城。曾经是东平府、路、州、县的治所,是遐迩闻名的宋代父子状元故里,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的故居所在地,著名的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曾这样描述:“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大都市,商品花样繁多,十分丰盛……河中千帆竞发,其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你只要看看那些往来穿梭不断的船舶,看看船上装载的那些价值昂贵货物和船舶吨位,就会惊诧不已。” 后经历代战火及动乱摧残,州城盛况荡然无存,经后人战后重建,现有五里宋街、父子状元、父子进士、龙门连跃等牌坊以及原汁原味的清真寺等留存,供游人观赏。 万里委员长故居更是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前来参观瞻仰,接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国家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尚品德的洗礼……
毕长代
二0二一年八月一日
作者简介:
毕长代,中共党员,东平湖管理局退休干部。热爱文学,擅长写作,著有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父子狀元》、散文集《人生随笔》。
现任东平水浒诗院院长,创办了《水浒诗刊》为主编,兼任东平县作协楹联艺术研究委员会特邀名誉会长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16个编辑窗口!如下:【主编.李红】【儒子叟国娇】【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吴金祥】【雨后初晴】本团队下设31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荷塘月色】【香】【南湖書香斋文学社】【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清风入心菲】【安好】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此作品配图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