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那段日子的回忆
邱毅
50年前的8月8日,是从城镇户口下户到农村当知青的日子。每年的8月8日,都会唤醒起那段青春时光的回忆。
知青年代虽已成为历史,知识青年生涯虽然已过去了几十年,但这段知青生活在我们这代人头脑中已成为了一段抹不掉的记忆,并时常在头脑中浮现。现在回忆起那个年代的许多往事,更是有激动、有感慨、有迷惑、有无奈,既有酸甜苦辣,更有那忘不掉的情怀。
当年,在国家面临的困境时,我们别无选择响应政府的号召; 上山下乡,我们充满青春气息的个体生命像蒲公英的花絮,在时代劲风的吹拂下,漫天飞舞。
8月8日,我背上行囊来到当知青的地方——中江县会棚公社群峰大队。这个地方是一片浅丘,有许多较狭窄的山地,山沟有少量的稻田。在生产队的保管室(队部),生产队长把我引领到小河沟对面一处低矮的平房前。队长说:你今后就住这里。此处距黄家大院约100米的单独一处房子,是一排土墙瓦房,共有五间。听说是1969年那批老知青住了的房子。
这五间房屋的状况——五间房屋整体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每间面积大约有25平方米,房屋座南朝北。西头一间是生产队堆放杂物的房子,靠杂物房往东一间是生产队的干粪屋,再往东头是一间生产队关牛的牛圈,最东头那间由于房子漏雨,西墙已歪斜,不敢住人。剩下一间,也就是关牛圈隔壁这一间房子,我住了进去。
我住的这间房屋的西南角放有一张自制木架子床和一个大米柜,西北角砌了一口单灶和放有一张像小学生用的书桌及厨房用具,南北角放一些劳动工具。我在这屋檐不到1.7米高的又矮又潮湿房屋内,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新生活。
在当知青的日子里,我参加了许多农活。我的足迹遍布田野山间、山村院落、水乡丛林。我当知青的地点主要生产红苕、玉米、小麦,有少量的稻谷。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黄豆、绿豆等,副产业有一个加工房,主要生产机器面条、红苕粉条、豆腐凉粉。我先后参加许多活,比如栽秧打谷,播种收麦,犂牛打耙,栽红苕苗挖红苕,播种花生再挖花生,保管室的粮食管理,上交国家公粮,加工房磨面打粉等等农活……
知青的日子,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对我来说也真的是一个大的锻练。不但学会了节约,而且懂得必须勤劳才有收获。
当知青的日子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农村的文化生活多么枯燥,农村的农民的物质生活是多么的贫乏,农村的劳动是多么的辛苦,农村的经济是多么的萧条。
农民真是很清苦,根本谈不上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更谈不上精神生活。
当时的农民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生产队的活怎么干,都是队长说了算。农民出一天工,生产队的记工员就记一天的工分。有的出工不出力,大片的农活干不动。
我下农村那年的冬天,我们在山坡上播种麦子,天空下起了大雪。有个别社员说:
"今年真他妈的搞得好,下雪了,都还在种麦子"。
我后来才知道,种麦子的季节太晚了。到下雪时,地里的麦怎么都应该从地里出有10多公分高了。
农村的这种吃大锅饭,造成生产下降。生产队有时把国家规定的统购任务交了,队里的仓库剩下的粮食也不多了。但交统购是交谷子、小麦,玉米、黄豆、花生。
但是,还必须是晒干的,通过检验后收才得入公社粮库(国库)。生产队交国家统购任务后粮食也不多了。分到农民各家各户也没有多少。农民粮食下多数不够吃,每年到了正二月,农民就是最困难的时候。那时的粮食是青黄不接,有许多农民,都得靠吃牛皮菜和少量的杂粮来充饥度日。
农民的食物来源: 少量的谷子,小麦,大量的就是红苕和一些玉米了。
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自留地种点菜,挑到场镇上买了换点钱;然后是靠家里养猪、养鸡、养鸭、兔。但是,养猪得交结国家屠宰场,生猪按4角钱一斤收购。当时的政府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养鸡养鸭只得按人头1.5的比例喂养,蛋和鸡鸭,就是拿到市场上卖了钱也不多;其次是靠生产队里的副业收入,生产队副业加工房,可做手工机器面、凉粉、豆腐、粉条,但赚的钱也不多。生产队的劳动日,当年才3角8,第二年是2角1。也就是,劳动一天,工分10分,也就只有3角8或2角1。但是,这些钱。许多时候都拿不到农民手中,因各种税费一扣,就所剩无几。根据年成的好歹还有所升降,像这样的低收入,实在难以养活自己,有的农民分粮走时,还要倒给生产队的钱,不然就少称粮食。粮食没分够,也就造成缺粮少吃的现象。
当农民真的很清苦,有许多家庭,解决不了温饱问题,那就更谈不上灿烂的文化生活。
那个年代的农村,每家每户国家安装都有一个有线广播小喇叭,说是要听到党中央的声,要听毛主席的声音。个别农户,有人在外面工作的家庭,有一台收音机和逢纫机,就算富裕的了。
那个年代的农村,没电,也没电视机,没有书报,大队上的党支部才订有一份四川日报和人民日报,此报全都是大队支部书记保管到在。我去借了几本高尔基和巴金的书籍,但都下雨天不下地才能看一看。晚上想看一看书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供应的煤油太少了。如果多供应一斤,哪里又有钱去买回来呢?所以也是一个问题。
收工后,待煮好晚饭吃了,一般都是天黑了一阵子了。有许多时候,我就只有到离我住地有100来米处的黄家大院去坐坐,听农民老大爷们摆龙门阵。
我在农村,听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了解到了农村的许多人情事故,也了解到农民的一些粗鄙表现。
他们的表现是:内在方面——小农意识、生活习惯猥琐、法律意识淡薄、势力眼、报复欲旺盛;外在方面——不讲究卫里、以净为耻、臭、俗。
我这里不是扁低农民,我所接触的农民的现状就是这样。
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才知道,我们的国家因为搞文化大革命运动,许多工人停产闹革命,面临着每年的毕业生增多又无法就业,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有失业人员,一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那广扩天地大有作为……”
于是,那十年间千百万知青就走向了农村,在那广扩天地里挥洒青春和汗水……。

知青”这个名词是对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内涵的一代人的称谓,它凝聚了这代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我们的人生经历伴随着共和国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我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一同沉浮。我们是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亲历者与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