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16)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平均海拔约1000米,方圆500多里,险峻陡峭。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被称为“朱毛红军”。
1928年7月初,湘赣国民党军向井冈山发起第一次“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红31团将敌围困25天之久。朱德、陈毅则率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líng)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从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会剿不是后来的“围剿”(见第26篇)。
但正当此时,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附和(hè)29团思乡情绪,导致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chēn)州先胜后败,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亲率31团前往迎还,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一营,敌人乘机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进攻,发动第二次会剿。
黄洋界:在井冈山区西北部,距红军总部机关茨坪(cí píng)约25里,海拔1343米,地势险要,是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红军设有五大哨口,控制了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最关键。敌我力量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泽东、朱德在连续打退湘赣敌军的会剿中,概括出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使根据地日益扩大。
这首词,歌颂了井冈将士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
上阕,写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氛围和双方态势。“山下”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为全词的气势和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旌旗“和“鼓角”都是指红军,增加了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敌军”两句,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指挥若定、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战略家形象,巍然屹立在读者面前。
下阕,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战斗的胜利结果及其必然。“早已”两句警拔的议论,为上阙“岿然不动”作了哲理性的烘托,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黄洋界”两句举重若轻,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嘲讽了敌人的丑态,反衬出我军胜利的喜悦。
此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善用古语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典型概括手法娴熟。黄洋界保卫战和这首词,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井冈山道路是不朽的,《西江月·井冈山》同样是不朽的。
武装割据上罗霄,
开辟苏区火炬烧。
十六字诀驱会剿,
井冈词作笑敌逃。
(2021年3月17日)

作者简历:李学贵,大学学历。秦皇岛市政协第八至十届秘书长,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参加编撰《人民政协教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秦皇岛》、《秦皇岛年鉴》,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近年来在市老年大学学习朗诵、声乐、鼓曲、体育舞蹈,主持文艺演出。喜欢读书和写作,撰写《人物/诗词与党史》、《诗词名篇与秦皇岛》及其他诗词文稿数百篇。《人物/诗词与党史》已撰写60篇,年内计划完成100篇,作为向建党百年的献礼。

朗诵: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秦皇岛市卫生学校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喜欢用朗诵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