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浩然 作者:黄秀峰)
一直以来,梅兰竹菊就是历代画家笔下君子的代表,借以抒怀,聊以明志。在我所熟悉的竹画家中,除了杨竹先生外,尹德伟是我比较欣赏,在性情上也颇为亲近的人。

八月初,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际康养协会会长赵立阁先生同行古都洛阳考察工作。工作之余,东道主史关强盛邀赵立阁会长与我一行务必去见一画竹高人,言语中只称世间罕见,仰慕之情也溢于言表。
知道史关强院长不仅仅是当地房地产界的佼佼者,同时也因为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结识极为广泛。我虽心向往之,也只有按捺住满心的急切。
8月3日午饭后,冒着炎炎酷暑,在史关强院长引领下,我们终于在洛阳市西工区一栋写字楼里见到了画家---尹德伟先生。
尹德伟,典型的中原汉子,一米八有余的身高,一条白色长裤,一双白色皮鞋,一件白色体恤,初见就给人一种洒脱俊逸,风流倜傥的感觉。

画室不是很大,约四五十平米的样子。一面墙是以竹子为四幅屏装点的,挨着沙发与茶几,两侧墙上挂着尹德伟先生代表作品“夜竹”。茶几与沙发对面,是一爿简约的书案。画室中间空阔宽敞,空调里送出些许凉意,使画室给人一种舒适超然的感觉。
茶几左侧的镜框里有一幅长条竹画。闲谈中,尹德伟先生介绍这幅作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陪伴他已有三十余年。
茶几后面的墙上,一幅竹画赫然入目。空旷的夜幕下,一轮银盘似的皓月下,几尾竹子在月华之下泛着微光,一只蝉正附在竹枝之上,不由地让我想起“清风夜半蝉鸣”所带给我的这份意境。旷漠的墨色下,皎洁的皓月,几尾竹子临风不惊,夜露微凉,在斑驳的竹叶之上泛着明亮的光泽。或许,还有断断续续的蝉鸣,多么美轮美奂的画境。这一切,都出自画家—尹德伟之手。




看到尹德伟的竹画,自然就联想到当今画竹名家杨竹。看得出,尹德伟先生对杨竹先生格外仰慕,声称杨竹先生以“风霜雨雪雾露”注重风格著称于世,虽未晤面,早已神交已久。当我谈到杨竹先生虽跻身当代画竹名家行列,对我格外垂爱有加,赠我多幅书画作品堪称知己的经历,他显得格外羡慕。
尹德伟,汉族人,1964年出生,军人世家,做事温文尔雅,性格沉稳而好学。九十年代初期,到了北京电视台工作。后父母病重,重返古都洛阳。忙碌之余,他也不忘自己的爱好,画竹,寻竹……20年沉淀功力,作品曾在2010年10月9日,被洛阳市政府选中赠予台湾省省长宋楚瑜先生珍藏,也曾被中央党校收藏。他的画给人以无间道神秘之感。竹子天韵,几笔根根青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显出毅力之志。古人画竹,大多要表示宁折不弯之意,远离世间尘杂之趣,以显君子之风。而尹德伟画竹,在继承君子之风的基础上,又创新意。托竹物而言人志,借竹景,而抒人情。人到竹中去,竹到人中来,物我同一,江湖两忘,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而趣在法外。
竹,又名竹子。品种繁多,有毛竹、麻竹、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多为木质,也有草本,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竹子非常坚韧,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很多竹子的原产地在中国,也称之为中国的文物标志。由于竹子喜欢湿润潮湿的地方生长,也是不容易随便就可以栽植成活,在尹德伟面前,一年四季之中,随时可以栽植,且每栽必活。在尹德伟的房前屋后,种植了大片的竹子,经常在竹枝上捉到蝉。攀谈中,我们都报之惊诧之色,尹德伟不以为然:“前几天我累计捉了二十余只呢!”

谈话间,尹德伟兴致来了,铺展宣纸,挥毫泼墨,在以墨色大地的宣纸上,一片片浸润着夜露的竹叶跃然纸上,我的眼前便浮现出一轮皎洁的皓月,一片夜幕下泛着夜露的竹林……

(从左至右:书法家秦成华、黄秀峰、“夜竹王”尹德伟)
生性爱竹,更格外欣赏画竹之人。而今,则是一位几十年来以爱竹之心行画竹之事,自学成才,与众不同而又风流倜傥的尹德伟,如此邂逅,真的是三生有幸。
适逢书法家秦成华先生在座,不由口占一首打油诗《无题》:寻宝来洛阳, 暑盛夜竹凉。 邂逅尹德伟,人称 夜竹王。清逸儒生相,诗书画俱强。 地灵生人杰,尹兄非寻常。
秦成华先生挥毫泼墨,一会儿就,一段佳话从此生成。
人世间,不是所有的邂逅都会留下这种曼妙的回忆,而这一次,堪称难忘。
在去往信阳的路上,我一直沉浸于这份邂逅的欣喜之中。以“夜竹”而成特色,凸显竹之清奇于高洁。画界不泛有“鸡王”“鱼王”之类的名家著称于世,而今,尹德伟,冠之以“夜竹王”,或许是一种美誉,于我来说,更希望尹德伟把这种美誉发扬光大,成为真正前不见古人的“夜竹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