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海小说 机要文件(2)
文/彭太光
西门菜巿场,是一个自由贸易市场。一条长长的、窄窄的街道两边,依次摆放着邻近村民挑来的各类蔬菜。在街口挡头,临街门面有几个猪肉铺、牛肉铺,紧临肉铺的边上,有几家活鱼店、豆腐店。间接着,有早餐店铺、小吃店铺。杨胡子米面店夹在中间。店铺不大,里面只能坐几个人。好多想要吃杨胡子米面的,都会打包带走,或者打包好了在路上边吃边走边看边买菜。在这里买菜的人,大都走个来回。刘逸青在菜市场左挑右选,买了五花猪肉后,又买了鲫鱼、买了豆腐,买了白菜、大蒜、葱花。张西海跟着刘逸青,也买了豆腐,买了白菜。大概逛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走着走着就离开了菜巿场。
你怎么一个人在萍乡呢?刘逸青问。
我是来江西做生意的。在南昌注册了一家贸易公司。我是台湾人。张西海回答。
啊,你是台湾人?对于台湾人,大陆人特别是萍乡人,是很好奇又很羡慕的。都说台湾人有钱,好多好多的萍乡女人都嫁给了台湾的老头子。在武官巷子里就有一个下了岗没有事做的三十多岁的女人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三十岁的男人。这个女人跟着这个男人,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在家打麻将。将萍乡的旧房子装修改造,家具家电全都换新。这些钱,都是台湾男人出的,周围的人好不羡慕呀。
是的。父亲是抚州人,出家当兵后我没有回江西。后来跟着部队去了台湾。
嗯。你一个人,在萍乡长住吗?
可能要住年把的时间吧。看业务发展的情况。
通过聊天,张西海知道这个女人在市邮电局工作,知道这个女人的老公三年前因公殉职了,知道这个女人有一个女儿在萍乡中学读书。张西海想的是,邮电局是一个通讯部门,或许通过这个女人,在邮电局能够收集到一些有用的情报。这样想着,就有意要靠近这个女人。
西门菜巿场离学前巷不远,步行约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进入学前巷,刘逸青住的房子就在前面。这幢不大的三层楼的房子,是铁路工务段的职工住房。楼道在中间,左右各三套房。刘逸青住在进楼道的左手二楼的第二间。
张西海跟着刘逸青,手上拎着菜,就这样跟着走着,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刘逸青也不说话,心里是想着让这个男人到家里来看一下的。
进到家里,刘逸青客套地说:你看,我们的家很简陋的,随便坐吧。
这是两房一厅的房子,有餐厅有厨房,没有卫生间。进门就是客厅兼餐厅,厨房在进门的右手,很小,只能一个人在厨房做饭。里面的两间房一大一小,大的这间是主卧,总面积不到三十平米。
还不错的。起码你有两房一厅的房子。张西海知道,在萍乡城,旧房改造还没有进行,原住居民基本上住在原来单位建的、或者是地方政府房管部门管理的旧房子里。像铁路部门、邮电部门、供电部门等,都是政府划拨土地,单位根据职工人数情况,建造职工住房。市属省属企业也是各自建造自己的职工住宅。再有的,就是私人住宅。张西海租住的房子,就是私人住宅。
张西海看了下手表,已经是上午十点半了。就有意要离开。刘逸青也不挽留,说:我也不留你在家吃饭。以后常来哈。
会的。张西海拎着自己买的菜,离开刘逸青的家。下楼道的时候,碰到邻居上楼。张西海抿嘴微笑了一下,快步朝自家的房子走去。
市邮电局在市区的中心。这个中心,是经济的中心,贸易的中心,居民聚集的中心。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是一条繁华的街道。百货大楼、新华书店、五交化公司、公安局、房管局、防空办、军分区、医院、电影院、剧院、各类产品商品商店,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市邮电局座落在市区中心十字路口的一角。营业大厅正对着路口,人来人往都要从市邮电局的营业大厅路过。营业厅设有电报业务处、电话业务处、汇兑业务、包裹寄递业务、报刊零售业务、报刊订阅业务、邮票发行、零售业务等。张西海悠闲地慢步来到市邮电局营业大厅,只见大厅里办理邮电业务的人络绎不绝。打电报的,打长途电话的,寄包裹的,买邮票的,买报纸杂志的,都在排队等候办理。因是秋天,秋天的萍乡刚刚从夏天过来,虽然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但人们的穿着还在夏季。男人大都是一件短袖,女人大都穿着裙子。张西海穿的也是短袖衬衫、小喇叭口裤,留着八须胡,一看就不是本地人。他来到卖报刊的窗口,排在了购报刊的队伍里。待轮到他买报纸杂志时,他挑了份参考消息报纸、一本《小说月报》,从裤兜里掏出一个钱包,准备付钱的时候,问卖报刊的女营业员:请问,刘逸青在上班吗?
女营业员才二十好几的年龄,长得也是漂亮:圆脸、丹凤眼、戴着近视眼镜。见有人问刘逸青,便抬头仰望了一眼问话的人:她不在大厅,她在机要室。
张西海听说刘逸青在机要室工作,心里不免一阵狂喜。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或者是月亮呀。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西海的工作没有业绩,上司已经对他是很不满意了。给他的活动经费也在不断减少。再不出成绩,他就得回台湾了,也许就没有这份特情工作干了。而现在,眼前一片光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