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良枪声
——老党员杨万发的边纵游击队往事
文‖骆君怡 段锡斌 谢吴非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
战争年代,他们为保家卫国,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和平年代,他们不忘初心,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用忠诚续写新篇章;他们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和为人民服务服务的宗旨意识,践行着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就是在为陆良解放事业中英勇战斗、不畏牺牲、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一个个朴实无华、令人尊敬的老党员。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二支队陆良护乡团(简称护二团) 原陆良游击队老党员的杨万发的故事。
边纵往事
在陆良国民党反动派旧政府时期,年仅21岁的杨万发毅然参加革命,扛枪打仗、穿越枪林弹雨,先后参加了十几次战斗,在组织的考验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亲历见证了陆良人民为争取解放和独立作出的无畏牺牲和不懈奋斗。
如今家住陆良县龙海乡大新村杨家坡的杨万发老人,回顾当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1948年初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到西双版纳勐腊县参战的杨老,看清了国民党政府军的反动面目和残忍手段,毅然逃离国民党部队,翻越高山、忍受饥饿,与劫匪斗智,冒着毒蛇、野兽的袭击,通过三个月的生死逃离,历经九死一生的磨难回到家乡,在族兄杨守笃的介绍下,接触到中国共产党陆良地下革命活动,并开始参加游击战(当时大队长是李标堂),游击战的磨练和杨老积极响应党组织领导,主动完成党安排的各项任务,配合部队战斗,1949年2月被边纵第二支队护二团任命为边纵游击队三个中队的一个中队长。
1949年6月杨老在新村的小庙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为陈建明,由于入党资料丢失没有得到落实,1960年3月他又重新入党);1949年8月,部队进行第三次整编,陆良游击团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第二支队护二团。
边纵游击队建立时,正值敌军开始“围剿”龙海山区游击队;边纵游击队在陆良县委的领导下牵制敌人、宣传组织群众,打击敌军和地霸武装,为陆良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先烈和革命前辈们为解放事业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灵活的游击战在龙海上开展,几乎每天都有枪响,他带领的中队主要任务是与国民党军队不断地开展游击战……
在马街、大嘴子一带打游击战中,他带领自己的中队配合杨守笃的部队,主动出击,取得很好的战绩,顺利完成任务;在大嘴子游击战中,打得敌人四处逃窜,从秧田里逃跑的敌人,鞋子都拔脱了不敢回头找,光着脚逃跑。
在栗园山——龙甸一带游击战中,他和战士引开敌人并巧妙的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到了目的地会合,护送杨守笃等人顺利到达,无一人伤亡。
在曲靖鸡街——板桥烽火村——龙海核桃村——龙海古都邑一场不断转移阵地的游击战中,他们拖着敌人跑了上千里的山路,风餐露宿,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晕头转向,最后胜利完成任务。
在一次执行护送杨守笃的任务中,有三名战士受伤,最后还是顺利到达目的地罗平博罗中学。
在龙海山坝子里打过的两次游击战中,犁耳石口子打了一次游击战,他们采取“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的战术,每日行军百余里,与国民党军周旋斗争,诱敌深入,与敌人捉迷藏、打圈圈,使敌人四面受敌,迫使敌人疲于奔命,最后顺利完成党组织交代的任务。
在一次护送首长任务中,机智化险。在大队长杨少良(杨万发的堂叔)的带领下执行护送首长任务,虽然都是护送人员,但在他心中,杨少良也成了首长以外的保护对象。途中遭遇到险情,他挺身而出,与保再成两人,引开敌人并巧妙的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化险会合后顺利护送首长到了目的地,1950年受到宜良司令部对游击队先进人物的表彰嘉奖(奖章一枚和军旗一面,后来被反革命组织去家里抢走,杨老跟着去追了几天没追到)。在整个游击战过程中,杨守笃并没有以私情给予特别关照,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公私分明,严格遵行党组织纪律的崇高精神;杨老自始至终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功劳,向政府邀功请赏,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从来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一生成为他的心愿!
在杨老参加的游击大队,规模逐步发展到四百余人,并拥有人数众多的民兵,经历大小战斗四十余次,毙、伤、俘和瓦解敌军一千余人,摧毁敌反动县、区、乡政权近百个,为陆良地下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牢记使命,跟党走
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随着陆良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入发展经济,同时以征粮为中心组织生产,维持社会治安、清剿残匪的工作,随即护二团奉命进行整编转业。杨老先后于1951—1952年在公社武装部当干事兼调解工作;1953—1956年古都邑成立小乡他被选举任乡长(海九斤任书记),工作期间他为广大人民群众办了很多实事,深受人民群众热爱和好评,后来遇到机构改革,被安排学习文化四个月,学习结束后被安排到黑木创办铁木农具厂参加生产三个月;1958—1959 年,在大跃进大炼钢铁期间他被推举任活水钢铁厂厂长(据回忆,炼钢期间工作任务重,老人工作炼钢时腰部严重受伤);1960年后,他又被选举任大新村书记,直到1981年退休。在他工作期间淡泊名利,克己奉公,为人民群众办了很多实事,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好评如潮。
杨老一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无怨无悔……
在张登高当县委书记期间,要给他安排工作,鉴于当时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财政困难,农村经济发展更需要自己,便放弃接受组织上安排的工作。
在大新村任书记一职期间,他永远和群众干在一起,吃在一起,从来不搞特殊。亲自上阵到一线带领人民改田地、炸石头、干工程;为了解决村民喝水问题和生活用水问题,他组织村民们一起挖水井,修大塘,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让村民们实现了吃水用水自由;同时,在自己家里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也不忘接济困难村民,主动给五保户分粮食,帮助困难群众建房、买猪、修猪圈,当各家各户都分到了满意的田地,当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感谢杨老,感人的事情历历在目!并多次被评为乡优秀共产党员,推选为人代会代表出席了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杨老一生清贫,要退休了,村民们都不愿他退休;退休后,他依然没有闲下来,他又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盖学校(大新村小学)和村子附近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在杨老的带动下,村民们一共营造了13000多亩集体林地,看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茵,家乡的美不胜收成果,离不开杨老和乡亲们的辛苦付出。1982年—2006年,他还多次义务配合乡、县林业局、土地管理局、乡林业站,核实林业和土地确权,爬山头,走界线,对本村委会以及临乡、临县的山林、土地纠纷开展了实地调查落实和商量解决。
不忘初心,感党恩
至今已94岁高龄的杨老,乡亲们没有忘记他,每到节假日,都会有好多并不认识也不沾亲带故的老人和朋友专程到他家看望他,送上一份祝福,这个曾经为人民服务的老人深感欣慰,他说人民没有忘记他。
杨老德高望重,是子孙们的榜样,他时常不忘叮嘱年轻一代,还经常教育子孙,做人要公道正派,心存良善,顾全大局,与人相处要谦让忍耐,尊重别人,不做损人的事,好好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21年“七一”前夕,老人收到了乡政府代表中共中央颁发授予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手捧勋章,杨老感慨万千,老泪纵横,他深情的感谢党和组织的关怀,说道:“这是党对我一生奉献的肯定,对党和组织心怀感激”。
岁月荏苒,沧桑年华,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长者,很多老人已为逝者,这一系列老党员革命先辈的树人典范,平凡而伟大,让我们年轻一代肃然起敬,心有感悟,正是有革命先辈们的接续奋斗,我们才能唱着春天的故事,昂首迈向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时代、新征程。
一朝入党,一生为党;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
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作者简介:骆君怡,云南陆良人,98后,独立思考者。热爱生活与文学,兴趣广泛,崇尚自然。善于文字笔下发现诗意,闲暇时喜欢写写诗歌、影评。曾在曲靖M、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表过文章。现供职于陆良某单位。
作者简介:段锡斌,云南陆良人,爱好写作、收藏,作品曾在云南日报、曲靖M、今日头条、曲靖文明网、曲靖日报和各类网站发表作品,作品多为新闻类、社会文学、社会调查、经济发展研究等,现就职陆良县人民政府某机关。
作者简介:谢吴非,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有作品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 《边疆文学》 《滇池》,曾获2020年星光杯大学生诗歌征文比赛二等奖,《滇池》杂志社“校园诗人”称号,参加2021年《诗刊》社、云南青年诗人读书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