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有篇文章题为:《野山》获金鸡奖的曲折,读后感触颇多。
文章中说。
1985年3月,西安电影厂摄制的影片《野山》(编剧、导演颜学茹),开始在全国放映。
这部电影是根据贾平凹的小说《鸡窝里人家》改编的。影片描写偏远小山村里农民生活在改革浪潮波及下,两对夫妻,灰灰与桂兰,禾禾与秋绒,各有不同的向往和追求,导致两对夫妻彼此离异而重新组合。简单的说,影片涉及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命题:"换老婆"。
在当年那个年代,这一主题不免引起人们的争论。但是,影片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的背景,艺术思想水平也得到行家的好评。所以,从电影局到文化部,领导们都赞不绝口,一路放行,与观众见面。
电影放映后,争论就来了,专家的意见和普通观众之间差别比较大。观众之间的争论也有,文化水平高的支持;年纪较大和文化水平低的反对。
在当年,专家的意见和观众的意见恰恰占据了两大电影奖项,金鸡奖和百花奖的评奖主体。金鸡奖是专家评选;百花奖则是观众投票评选。于是乎,在专家看来,《野山》是金鸡奖呼声最高的影片。
……几轮观影,评委们都聚焦在《野山》上,把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录音、最佳服装共六项奖,都给了这部电影。在此前历届金鸡奖的评选中,一部电影囊括六大奖项,没有先例。
但是,这个评奖结果也让评委们担忧:上面对这部电影怎么看?专家的意见能不能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可?
……在这次入围金鸡奖评选的影片中,有两部片子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青睐。一部是《咱们的退伍兵》,胡耀邦对此有评价,且评价很高;一部是《迷人的乐队》,这是薄姓二代在金州任职时的作品,得到胡乔木的大力推荐。而《野山》则只是专家眼中的优秀。
关于这一届的评奖,是专家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根据领导的意见定奖?在评委中意见也不一致。专家们还是坚持艺术水准的评选结果。
新华社记者李德润也在宽沟评选现场。他将评委们"一脑门的官司"的心态,浓缩在《金鸡奖评奖难度较大》的内参里。
4月10日,胡耀邦看到了这篇内参,写了批语,说看了这个报道之后,才"第一次知道有这么许多光怪离奇的评奖思想"。"这些评奖思想和评奖结果,怎么不会在电影创作中和创作实践中起作用呢?这是中央和电影界关系一个最实际最重大的问题,应该提到书记处讨论讨论。"这个文件,批给了胡启立、中宣部长朱厚泽、文化部长王蒙、广电部长艾知生。
4月17日,书记处召开讨论会议。除了讨论金鸡奖评奖的问题外,还讨论是否把金鸡奖、百花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三奖合并"成一个奖,以及为了照顾观众,金鸡奖评委可否容纳工青妇的代表参与的问题。
这次书记处会议,对《野山》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这部影片当然是配合现在改革开放的,但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换老婆"也不成吧。当然,《野山》放映没问题,但得金鸡奖还是不太合适。因为金鸡奖是大奖,即使是专家评选的,也是帶有导向作用的。
书记处有这样的意见,苏云就有点傻了,怎么回去跟专家评委交代?所以他当场问胡耀邦:会议对《野山》的意见是不是就是中央的决定?胡回答的也很技巧:不是中央的决定,但这是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意见。耀邦还说,你们把全体评委都召集来,再开一次会,把中央书记处每个人的发言按照记录如实向全体评委传达。传达完了之后再进行讨论,是不是考虑再重新投票评出一个大奖。
散会后、苏云又找朱厚泽,问怎么办?朱说:不用那么紧张,先冷一下,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办。然后在苏云耳朵边上说了一句话:"评奖的结果不要随便变。"
苏云回去后,就把朱的意见偷偷地告诉影协的张清。张清就把在北京的评委集中到一起,说了书记处会议的意见,让大家表态,大家一致说不能重评。
朱厚泽召集影協主要负责人开会,讨论落实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意见。各制片厂都不同意消金鸡奖,更不同意"三奖合并"的意见。
这样,专家意见和领导意见就杠上了。
意见反映上去了,领导们就要看电影了。
……
既然这样,一向作风民主的胡耀邦,就遵循了专家的意见,《野山》得到了这一届金鸡奖六项大奖。至于"三甲合并"的事不提了,金鸡奖专家评委之外容纳工青妇的事,就更不提了。
2003年,罗艺军跟我谈起这场风波,感慨地说,这也就是胡耀邦啊!
金鸡奖评委和以胡耀邦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书记处的表现,都值得赞扬。
评委们独立思考,不唯上,不溜须拍马,不是看领导的脸色行事,不考虑个人得失,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胡耀邦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尊重群众,平等待人,让人讲话,不自以为是,不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
多么生动活泼,令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令人感动,令人喜悦,令人鼓舞。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作风,这才是正常的党群关系。
有这样的党群关系,才能真正的团结一心,就有无穷的力量。
但愿所有的领导人都能有这样的民主作风,正确对待群众,坚持正确的党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