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勒文苑】七夕专刊《生命中最美的邀约》作者/王耀明


作者/王耀明:沪上收藏家,原陆家嘴警察署署长,浦东分局110指挥室主任
别无所好,唯爱读书。
座右铭:人活凡间,一切皆流,唯有定数:“写作雅玩观礼记,儒风道韵点春秋。
【克勒文苑】七夕情人节专刊‼️→《生命中最美的邀约》🚩🚩 ■作者/王耀明
【导读】:1973年4月,我复员后在海宁路派出所工作,同年10月认得新来的同事马扣娣,我与她互生情愫,忽然有一种感觉,就像山花烂漫那样,她青春的心由此洞开…

【正文】:▼▼▼
上了岁数的上海人把怀旧的人叫伊“老派人”。然而,“老派”的另一种意思,即公安局和民警的俗称。上海人亲切地把派出所和户籍警称为“老派”或“老派里”,久而久之,“老派”成为整个公安系的代名词,只要是公安民警,都可以称为“老派”。

1973年4月,我复员后在海宁路派出所工作,同年10月,开始认得新来的同事马扣娣。一顶无檐帽,顶的是责任;一身戎装,穿的是庄严;一双军鞋,走的是神圣,一个军人,看的是军魂,担的是使命。尽管没有鲜艳的唇彩,却把汗水当作珍珠,凸显两面红色领章和五角星帽徽,再加上无檐帽和蓝色的裙装,体现了英姿飒爽女交警的气质,正是她们的青春风采,换来了城市的平安与有序。转业后,又重新穿上警装,戴上无檐帽,露出刘海,平添几分妩媚,与里弄干部一起工作在宝庆居委会,少了一份娇气,多了一份担当;少了一份柔弱,多了一份历练;凡事因缘而生,心是人生的导演,念是人生的底片。

作者夫人马扣娣年轻时的工作图片
她的经历与我相似,需要熟悉社区各类人员的动态变化,以及掌握治安管控信息;工作之余,她参加分局女子乒兵球队,与队员切磋球艺,每天骑上自行车上下班;那时,企业岗位最吃香,民警工资少、地位还抵不过公交司机、售票员,要找个对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性的滥觞,情性的氤氲,相恋不是寻找完美的人,而是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不完美的人,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我与她互生情愫,忽然有一种感觉,就像山花烂漫那样,她青春的心由此洞开。平时,她身着65式军装,明眸皓齿,深情微笑,那条乌黑油亮的二条甩在她胸前背后的长辫子,直到结婚前,她依依不舍地剪掉了心爱的长辫子,换了发型,再也回不到青春年华的昨天。

岁月叠加到一定的厚度,初见就是重逢,我们夫妇与年逾86岁的原宝庆居委干部计莲清阿姨相识47年,心与心的遇见,情与情的相惜,心灵与灵魂的相通——看不出她是耄耋老人,依旧面目清秀、精神矍铄、思路非常清晰,每次听到她满口糯糯的、字正腔圆的老宁波闲话,或是欢乐相聚,品味生命赋予彼此的邂逅,岁月浓淡总相宜,人间至味是清欢。

作者夫妇与原宝庆居委干部计莲清女士的合影
上世纪70年代,沪上青年结婚的经典配置有“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婚前,购买一只大橱,请木工师傅做了一只三门五斗橱,一对单人沙发,樟木箱是二姐从江西定做托运而来的;新被褥是夫人邻居陈汉文从单位借来一辆大象牌面包车送到新房的。除了吃饭钱还要省吃俭用,无形之中父母的积蓄都贴了上去,尽快买辆自行车、买块手表可以显示已经长大成人。我曾于1977年11月1日和1978年4月6日,先后在国营乘风自行车商店购买28吋墨绿外转内凤凰牌半罩自行车和28吋黑色凤凰牌PA型自行车各一辆,有空先用旧回丝蘸醋擦自行车绣迹,然后涂抹机油防锈,再用旧回丝擦试自行车轮圈,终将自行车擦得锃亮如新。1978年12月15日在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购买T241型海燕十四管收音机一台,1978年冬天,在四川北路红星钟表店排了一夜的队,花了185元买了一只原装瑞士依推纳手表,却有着平凡生活的烟火之气。

从前,上海人“锉人”厉害:“不识字不要紧,不识人头要吃苦头。”还有一句名言,“人生下好三碗面——手面、情面、场面。”三碗面也源自杜月笙。手面就是手掌摊得开,推开就是撒钱。攥着不放,勒煞吊死,属于“钞票捻勿开”朋友,钞票陪伊睏棺材,坊间形容:一分洋钿看得比圆台面还要大。还有一句更促狭:一分洋钿夹在屁股里,踹三脚哈不来。以前市民生活清贫,倘若弄堂里哪户人家当月收入吃光用光,买来的新衣裳不在箱子里压上些许日子便穿在身上,弄堂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往往会向侬投来的鄙夷的目光,暗底里把这称之为“脱底棺材”。弄堂就是“课堂”,老上海人总关对各种各样性格、脾气的人有个复古讲法,邪气有咪道额!其实,岂非“寿头”、“木头”、“瘟生”、“阿木林”、“一只寿棺材”、“老皮皮”、两手插了裤袋里,连几只碗盏都汰勿来!学会 “过日脚”,才有获得感。俗话讲:“帮急不帮穷,帮困不帮懒”。40年光阴匆匆而过,弄堂里凝固了时光。正如席慕蓉所说:“生命中有些邀约不容忘记,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致那些永远回不去的曾经!

1979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十),我与马扣娣结为伉俪。我们新婚喜酒是在最负盛名的“上海本帮菜鼻祖”之一、山东中路东号“老正兴”菜馆二楼举办的。除了长辈亲属外,前来助兴的领导与同事,有山东籍指导员吕卓亭及儿子吕国强,无锡籍所长吴福清,师傅应胜国夫妇。该店的招牌菜,草头圈子、油爆河虾、虾子大乌参、清炒蟮丝、红烧划水等,令人啧啧称赞,正是婚姻里弥漫着烟火气。(本文节选自王耀明先生的书作《人生如树》)



《生命中最美的邀约》🚩🚩
>>>>>>>>>>>>(END)
撰 稿:王耀明
编 审:张凌清/treesea
本文作者王耀明先生简介▼

王耀明:沪上收藏家,原陆家嘴警察署署长,浦东分局110指挥室主任
1952年生,浙江平湖人,诞生在上海石库门,68届初中毕业,17岁(1969年3月)应征入伍,曾在铁道兵服役4年,1972年10月1日入党,1973年3月复员回沪,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分配到上海公安系统工作。
先后在闸北公安分局分局海宁路派出所、政治处、市公安局政治部干部处、卢湾公安分局办公室供职,于1993年2月15日调至浦东公安分局工作。先后闸北分局团委书记、卢湾分局办公室副主任,浦东分局110指挥室主任、川沙警署办公室主任、治安支队三科科长、后勤保障部综合科科长、陆家嘴警察署署长、沪东新村警察署署长等职,至2012年10月底在外高桥保税区公安处退休,从警39年。
在职期间,努力进修、先后获得大专文凭和法律本科文凭。别无所好,唯爱读书,早在1980年起,曾是《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通讯员,其余爱好写作,以文会友。退休后,人闲心不闲,写写记忆中的片断,经过近3年努力,著有《人生如树》一书。人活凡间,一切皆流,唯有定数:“写作雅玩观礼记,儒风道韵点春秋。”
(▼上海海派书画院院长吴元京给王耀明先生亲笔题写的对联)

主要著述有《“自由世界”之梦》、《浦东第一警察署》(合作)、《“新生族”的悲哀》(合作)、《东上海有了“蓝牌旅馆”》(合作)、《略论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科学化》、《平安来自“治顽”后……》获(人文沪东报)征文比赛作品三等奖、《古燕京里墨蕴香》,《不散的军魂》发表于《新民晚报》夜光杯
▼本文作者王耀明先生的典藏一览



【克勒文苑】七夕专刊‼️《生命中最美的邀约》作者/王耀明
2021-08-11 17:42:29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浦江头条|【克勒文苑】◇浮世添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