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36)
新邵龙山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由于宣传到位,省市的报刊和新闻媒体大肆宣传,加上文艺团体的渲染煽情,龙山太芝庙的灾情几乎把全省关注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
救灾款、救灾物资纷纷往新邵这边输送,慰问的队伍也是络绎不绝。
后来这种情况被娄底那边知道,他们颇为不平。因为龙山这边是新邵,而那边是娄底的涟源县。
其实龙山那边的受灾更严重,山洪损毁的房屋更多。
可是就因为宣传的力度大不如新邵这边,所以他们得到的救助远远不如这边。可见,及时的新闻报道和媒体宣传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我们的小艇很快就来到了新邵的县城酿溪镇。
这是一个风景迷人的山区小县城。

说起新邵,也有个有趣的小故事。
解放前是没有新邵的。而现在的新邵是经中南局和中国政务院批准,在1952年成立的。
旧中国的邵阳只辖邵阳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和新化县。隆回和洞口以及新邵都是以后成立的。
新邵县是由新化和邵阳县各划一些人口土地而组成的。但县名是叫“新邵”还是叫“邵新”则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
新化的人一定要叫“新邵”,而邵阳县的人一定要叫“邵新”。
当时因为叫什么县名的问题,两个县的人民闹得不可开交。争不下来就吵,吵不下来就打。
两个县的人闹到最后同室操戈,兵戎相见,几乎酿成血案。
县、地、省都没有解决问题,最后闹到国家政务院(那个时候国务院还叫政务院),最后据说还是周恩来总理解决了这个问题。
周总理很平淡地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嘛,你们下去调查一下,那个县划过来的人口多,土地多,就把他那个县的字放前面嘛。
结果,争执已久的难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在划分过来的土地中,是新化县的多;人口也是新化县的多。顺理成章就该把“新”字放前面。
如此一来,新邵县的名称就顺利地产生了。
2002年,新邵县隆重庆祝建县50周年。那个时候现在的繁华的大坪新区还是一片刚刚平整出来的土坷垃荒地。县委县政府就那里搭了一个很大的舞台,策划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文艺庆典。
记得那个隆重的庆典演出请了很多的明星大腕。有许多当红的歌星和笑星,还请了港台的歌手。
我当时在市文化部门工作,也带了市艺术学校的一百多师生参加了演出。
当时的演出很是成功,有数万人观摩盛大的演出。
但是演出完毕领取演出劳务费的时候,巨大的待遇差别就显示出来了。香港某歌星一个人的出场费就达数十万元。有人开玩笑说,她必须用一个大麻袋去装钱。
我们也很感慨,这种造星造神文化理念将贻害无穷。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