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昌华 朗诵:巴超
平台编辑:杨建松

来不及擦干“4.12”
大屠杀的血迹
来不及掩埋“7.15”
遇难者的遗体
21名九死一生的中共代表
走进了汉口鄱阳街139号
走进了中共党史永不磨灭的记忆
八月的武汉,炙烤着
令人窒息的空气
窒内闷热得像蒸笼
门窗却都紧紧关闭
在这座普通的西式公寓的一个单元
中共中央举行了十万火急的八七会议

瞿秋白来了,正是中共
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他挺身而出,主持了会议
通过了《告全党党员书》和农民斗争
职工运动党的组织三个决议案
力挽狂澜于灭顶之灾的绝境之地
南湖红船的第一次急流险滩
就这样闯了过去

毛泽东来了,面对
革命被扼杀的腥风血雨
他针锋相对,大声疾呼
蒋介石是凭枪杆子起家的
“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
以牙还牙,血债血偿
打天下必须自己拿起武器
邓小平来了,作为
八七会议唯一的工作人员
他亲自记录全程参与
在会场呆了六天六夜
等会议代表全部离开他才最后一批撤离

会期虽只有短短一天
却为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
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举起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大旗
仅仅两个月之后的9月9日
毛泽东就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他用亲自指挥的枪杆子
实践了八七会议的战略部署
打出了井冈山第一个根据地

如今,八七会议的旧址
早已成为传统教育的红色圣地
老一辈播下的革命种子
早已开花结果在华夏大地
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建筑
见证了中国革命一次伟大的转折
铭刻着中共党史一段不朽的传奇

作者简介: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等。

朗诵者:巴超,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主持人,一级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