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诗情画意,(本名贺孟章),50年生人,大专文化,河北平乡县人,退休前任县法院副院长。爱好文学,现为邢台市诗词协会理事,文章诗词曾多次在河北法制报、燕赵都市报、邢台日报、以及刊物上发表。2012年出版诗集《新声新韵》。

磨棚诗文会
作者|贺孟章(河北)
1958年,我的家乡常河镇办起了集体食堂,全村人在一个锅里吃饭,家家擓篮提罐去食堂领饭。到了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收成很差,粮食极度短缺,人们吃不饱,就用谷糠、野菜充饥。大队食堂无法维持,遂下放到小队。生产队安派我父亲为第三小队食堂磨面,贺老泽为第二小队食堂碾米、轧红薯干。
我父亲贺老会,是宣统元年(1909)生人,上过两年私塾。一生爱好读书,笃志儒学,常以“固穷”自勉。贺老泽,幼年曾师从本乡名儒孙连三先生,因聪慧颖异,多得先生奖掖,后因时局荒乱而辍学务农。二人虽然同居一村,志趣相投,但因为不是一个生产小队,且居住较远,平日里各自忙于生计,也就没有什么来往。这次,生产队安排二人在一块儿干活,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

磨棚在一个破旧的大院儿里,三间北房没有门子,窗户也没了窗棂。西边是碾子,东边是磨,中间靠墙放着一个碾米的搧车。院子里有一颗高高的洋槐树,经常招来一群群的乌鸦和麻雀。一进院儿便闻到牲口的粪便气味,不是碾米磨面是没人到这个地方来的。在破旧的磨棚里,二人没有了人群的嘈乱,忘记了生活的艰苦,伴随着隆隆的石磨和咯咯吱吱的碾子声,敞开心扉,畅谈志趣,一座磨棚竞成了他们的“桃源”圣地。
他们所谈及的话题或古或今,或史或文,内容十分广泛:
“圣教的宗旨,是教人用经书的道理去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己做到了,然后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教人背颂训诂章句,雕琢辞藻以夸耀识见,博取名声地位的”。
“王阳明先生也正是针对社会上空谈圣学,只在文字辞章上下功夫的习气,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观点的”。
“实际上,圣教原本就是知行合一的,孔夫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论断,就是最好的注脚,其中的‘闻道’二字 ,不是听到了‘道,’而是得到了‘道’。只是听到‘道’,怎么能具有‘夕死可矣’的价值呢?‘道’本来是让人‘行’的,如果只在读诵章句上下功夫,不去身体力行,离道就更远了。只有能‘行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也是才思敏捷,倜傥洒脱的社会名流,曾留下了‘孟嘉落帽’的千古美谈”。
“‘文章憎命达’这句话不能理解为:文才高的人,天生命运就应该乖舛,它的深层意思是:文章是代圣人立言的,写文章的人一定会坚守节操,主持正义,绝不为名利地位而趋炎附势,这样,就往往得不到当权者的喜欢和重用。这句诗是杜甫老先生对丑恶社会现象的鞭挞”......

有时触发诗兴,二人也即物作诗,相互唱和。如我父亲的《赋石磨》:“慨然一诺下高山,白室黄牛心自安。敢笑王侯身畔玉,朝随汉制暮随番。”贺老泽的《赋牛》:“俯首伸蹄步步艰,汗星喘日几曾闲。随人温饱随人醉,食草卧荒饮冷泉”。
二人有时也作一些谜语、字谜以开心取乐。如我父亲作的石磨谜语:“雷隆隆而不雨,石磊磊而不山。路迢迢而不远,雪飘飘而不寒”。贺老泽的搧车谜语:“一物生来就地蹲,呼呼生风不生云。慢道枉费摇曳力,吞入黄沙吐出金”。他们做的字谜有:“目字加两点,莫当贝字看。贝字欠两点,莫当目字看”。“联吴火烧战船,竭力谋取西川。得了西川领土,三国之势鼎然”。“远看像个马,近看像个牛。像马没有腿,像牛没有头。仔细一琢磨,是马不是牛”。“一个王八真稀罕,俩角长在头上边。掀开尾巴仔细看,原来小丑在里边”等等。他们编写的谜语和字谜足可以集成一本小册子。

贺老泽还同贺老勤、常老德这些长辈们,经常聚在我家,和我父亲谈论一些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有一次他们在谈到“老挝”这个国家时,本应读作“lǎo wō”。他们却读成了“lāo zhuá”,查了字典后,大家哄堂大笑。更多的还是谈一些历史故事和本地古迹。如:据说“秦始皇出巡离京时,民间就有了‘秦始皇,秦始皇,走到沙丘一命亡’的童谣”。“秦始皇出巡归来途中,死在了王固村。王固的“固”,本来是故去的‘故’,后来叫转了,叫成王固了”。“《苏三起解》中的王三公子王金龙,据说是曲周人,他爹是明代的兵部尚书。苏三死后,由于身份低贱,没她让进祖坟”等。
六十年弹指一挥,这些老人都早已作古。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笃信执着之情和文雅闲逸之风,至今让人敬慕怀思。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