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房兴华
大辫子甩三甩/甩到了翠花崖/娘啊娘啊/队伍要往哪开//小妮子你别哭/哭也是挡不住/队伍行军不兴带媳妇//同志们把号喊/喊了个向右转/走了走了/别忘了小妹俺//小妮子你放心/他不是那样的人/忘不了爹娘/忘不了心上人//西北上大炮响/队伍走的忙/妮啊妮啊/你看他回头望//翠花崖上送亲人/眼望队伍过山村/盼着胜利早日回家门。
沂蒙小调《大辫子甩三甩》,诞生于抗日战争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对沂蒙山区人民那段血与火、生于死历史的最好记忆。《大辫子甩三甩》选取的是女主人公妮儿在翠花崖上送自己未婚夫——亲人八路军上前线的画面。通过妮儿与娘的对唱,表达了离别时对亲人的担心,对将来胜利凯旋的热切渴望,将一个纯情、聪颖的农村少女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委婉地展现了军民一家亲的场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青壮年们纷纷参军上前线,仅有400多万人口的沂蒙山区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多万先烈血洒疆场,沂蒙山区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女性群体在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首在当时家喻户晓的歌曲如今仍然在沂蒙大地上传唱:“一扭二扭使劲扭,一直扭到那十八九,不要娘给俺找婆家,俺要跟着那八路走”,可以看出跟着八路走是姑娘们最大的愿望,像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喊出“谁第一个参军,俺就嫁给谁”的俊俏女子梁怀玉,用身体和门板搭起火线桥的李桂芳,创办“战地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乳汁救亲人的红嫂,她们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党和人民。
迎来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在一个绵绵的清风细雨里,来到了大青山,纪念馆内陈列的展板再次深深震撼着我,瞻仰着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一下子,就让我陷进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仿佛看到:蒙山沂水,无数八路军战士的妻女们,泪别将要开赴前线的子弟兵——在凄风苦雨中、纷乱的长发、破旧的衣衫、两情依依、难舍难分,此时我的耳鼓中仿佛又响起那支深情、朴实、缠绵、悠扬的小调《大辫子甩三甩》,这首民歌小调,不止一次地深深感染着我,每每听来,我总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我认识的朋友中,马保胜是我的忘年交,真正对马老有更深层的了解,源于他教我学唱《大辫子甩三甩》,他是八路军老战士,1918年生人,原籍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马家村,1938年加入游击队,在当地打游击,下半年被编入八路军东进支队教导五旅,1939年随大军由郯码地区出发南下苏北,进入皖东北和淮安地区,支援新四军作战。1941年1月,国民党以阴谋手段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队伍被迫拉到淮阴、泗阳、灌南、东海一带战区,成立新四军独立旅,创建了淮海抗日根据地,当年,他所在的部队,转战苏北淮海,经历大小战斗60余次,老马在与程道口战役中,由于他勇猛顽强,荣立二等战功。1942年12月,队伍北调山东滨海区,恢复八路军115师教导5旅番号,老马随部队多次参加了反扫荡,反蚕食战斗,一次战斗中,子弹贯穿左肩胛骨从背后出来,他的战友打扫战场把他从死人堆里找出来,后被评为二等伤残。 1945年部队在临沭县石门镇张巡会村驻扎,组织上把他安置在村居住养伤,从此,就在那里落了户,成为村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又向组织捐献出了功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马的孩子也都成了地地道道的老百姓,有人好心劝说:“老马,你是老革命,老八路,不能找找上级领导让照顾一下你的孩子吗?”他深情地说:“老革命咋了,老革命就不能当老百姓了吗?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我算是幸运的了,再说,凭劳力干活,靠本事挣钱,不偷不抢,有啥不对呢?我不能因为参加过革命,就躺在功劳簿上!”他在村里几十年如一日,不仅担任治安员、调解员,还长期担任村里的护林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讲价钱,不计个人得失,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领导的信任,多次被选为县乡人大代表和党代表。
学唱了这首《大辫子甩三甩》革命小调,也算是老马赠与我的一份宝贵遗产吧,这份遗产,在当今一些人的眼里,实在微不足道,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笔千金难买的财富,红色情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激荡着,打那时开始,我就精心呵护着这份无形遗产。
《大辫子甩三甩》带着泥土的味道,清新细腻、不饰雕琢、婉转悱恻、回味悠长,时常震撼着我的心灵,确实唱出了沂蒙军民的深情厚谊。我军之所以能在沂蒙山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一切为老百姓着想,与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在那斗争形势极为残酷和艰辛、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抗日战争年代里,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大青年妇女提出了“宁为抗日阵亡将士遗妇,不做怕死懦夫娇妻”、“宁为死难孤坟,不做活汉奸的掌珠”的口号。老年妇女也发出了“宁愿儿孙当兵为国尽忠,不叫儿孙逃兵役膝下尽孝”的誓言。沂蒙抗日根据地呈现出“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感人场面。
全区5.5万余名妇女参加上瓦解日伪军的工作,瓦解敌人9.8万多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工作人员,4.2万余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员的工作,共救护伤员1.9万余人。
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积极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提出了“男女老少齐动员”,“能抬担架的上前线,留下来的搞生产,打败蒋军再团圆”的口号,几乎承担了当地全部后勤任务。
平邑县4千盘石碾昼夜不停,全县参加碾军粮的妇女达20多万,莒南县十字路的妇女一夜剪裁了5万米布匹缝成1500条军粮口袋,不少妇女还用自家的油篓、柜子、枕头套代替口袋装运军粮,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的动人场面,尤其到了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是“惊天地泣鬼神,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当时,一位记者所描述的这一动人场面,正是沂蒙人民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时代不同于战争时期,物质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虽然军民关系还保持战争时的革命传统,然而个别地方党群关系却淡化了,干群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叫人痛心,令人警醒。
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党史学习教育,牢记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的百年历史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正是有了无数个像马老那样舍生忘死,英勇杀敌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才有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环境,历经战火洗礼,永葆英雄本色,他们应该被我们后人永远记住。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沂蒙山视察,关心老区人民的疾苦,加大了对老区建设的投资,沂蒙人民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我们相信,只要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沂蒙精神,特别是领导干部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关心一下群众疾苦,也许到离任的那天,也能听到一曲“盼着胜利早日回家”,我们的先烈也可含笑九泉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厚植党史教育,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助力,我们就要学史明理,学史力行,坚定理念,牢记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百折不挠,砥砺前行,为新时代新长征保驾护航。
今夜无眠,我把“大辫子甩三甩”听了一遍又一遍,作为一位后来人,我没有什么值得告慰沂蒙山先辈们的,我就把这首荡气回肠,叫人流泪的歌点给长眠在大山里的先烈们,献给无数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的沂蒙老乡们!
房兴华,男,山东临沂人,60后,山东省作协会员,临沂市作协理事,临沭县作协主席,《临沭文学》主编,临沭十大文化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