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好书,展现淄川乡贤风采
——读陈启照先生《一代乡贤陈桾》
赵玉霞
乡贤是什么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
淄川古代百姓崇礼重义,民风淳厚,乡贤迭出。特别是县志有记载的明清时期,更是乡贤众多,他们修桥铺路,救灾恤贫,热心公益,树正气,摒邪风,倡文化,引领风尚,为营造清明和谐的社会风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清代陈桾就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便听母亲讲过老陈桾“两葫芦头芝麻”的故事;前些年参与《淄川县志汇编》整理,惊喜地看到陈桾的事迹清清楚楚记录在册,可惜内容简略;最近,有幸读到陈桾七世孙陈启照先生今年出版的《一代乡贤陈桾》,老陈桾可钦仰可盛赞的传奇形象才在脑海中丰满地立了起来。
《一代乡贤陈桾》分《史实记考》《传说故事》《史料附录》三大部分,共计24万字,279页。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陈桾七世孙陈启伟作序;是陈启照先生花费七年时间,打电话、电脑上网、开车远道入户寻访陈氏后人及有关高龄老人等广泛积累资料而写成,并自己出资近十万元,请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细读此书,颇感布局精严、构思缜密、内容丰富、叙述层次分明、语言晓畅无赘语,确实是下了大功夫谨慎推出的一本好书!
《史实记考》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陈桾的传奇人生及陈氏家族的兴盛发展、热心慈善的史实;《传说故事》以众多的民间传说故事使陈桾形象更见丰满和生动;《史料附录》则以志书所载印证了人物事迹的可信度。
由书中《陈桾传略》中,我们知道:陈桾,字松舟,太学生,淄川县邹家庄(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邹家庄)人,生于1760年前后(清乾隆中期),卒于道光年间,享年近80岁。
陈桾幼时家贫,勤俭异常,以种地贩粮起家,后通过购买、典当、租赁经营土地发家,暮年时拥有土地108顷(合10800亩),成为当时淄川乃至鲁中地区土地大户。他一生做人低调,“穿旧衣衫,腰系草绳,身背粪筐”,“三件宝”不离身。但他慷慨好义,扶贫济弱,倾囊不惜。他主动出资将通往青州府的淄川城东北袁家洼路段修好,方便行人;他曾为县府捐粮200余担,“三次灌满常平仓”;为兴办教育,其儿子曾为省城景贤书院捐银200余两,以助膏火。尤其是清道光甲午年(1834),陈桾与其子士兴、士隆捐资2000缗,在境内黉山郑公书院遗址创建了义学——翼经书院,并捐地200余亩,以充书院经费。周边免费到此读书的学子们成才者无数。此后书院在其后人“代代接力”下运行百余年,为淄川县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当时学使何先槎亲题校名“翼经书院”,中丞琦善亲赠匾额“好义可风”。
陈桾不但事业有成,并做人有则,持家有规,教子有法。至其晚年,家族中业已形成“耕读,勤俭,诚信,睦邻,乐善”的家训祖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自陈桾之后至清朝末年,族人中有11人成为太学生,7人为庠生,7人为武庠生,而自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间,陈氏族人中获得专科以上学历的有200多人,其中硕士、博士多人,仅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就有4人。
《陈桾传略》最后写道:“陈桾是一个有思想、有爱心、有业绩、有性格、有口碑、有故事、有趣味的人物。他是创业者、强者、成功者。他所表现出的贫穷不失志、富贵不骄奢、勤劳节俭、乐善好义、耕读传家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影响了一个乡里族群的历史发展,也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民气风尚。可以说:当年方圆几百里,无人不识“桾”,对于当今而言,“桾”风仍可钦可敬!”
作者陈启照在《后记》中说:“陈桾不仅仅是家族的、历史的,也是大家的、社会的、未来的。陈桾身上所表现出的勤俭诚信、向善好义等优良品行,既是他个人的、家族的,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簇浪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欣逢盛世,“天时、地利、人和”,一本好书问世,展现了淄川乡贤风采!天津古籍出版社在本书简介中评价:此书“对于研究中国地方乡贤文化有独特的典型意义,也是研究近代鲁中地区齐鲁文化传承与变化的标本”。
目前,《一代乡贤陈桾》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淄博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淄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淄川区档案馆、图书馆,河北易县图书馆等分别收藏。乡贤陈桾的事迹也引起了市区各级领导的重视,最近莅临寨里镇邹家村考察,正酝酿着一场文化振兴的盛事。也许,老陈桾的故居会矗起古韵新风的文化殿堂;也许,黉山上的书院旧址会再现当年翼经书院的风采,以弘扬一代乡贤及其后代捐地捐款兴教办学的悠悠高风和百年善行。这真是大好事!淄川人期待已久!
淄川的乡贤文化是丰富而厚重的,愿这本好书作为开头,促我们再去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现!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