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抗美援越修公路
文/董泽元
2021年8月1日,我们来到惠民县石庙镇商业街看望87岁的老干部孟宪道老人,听他讲述抗美援越筑路的故事。

1965年,美国将侵越战争直接扩大到越南北方。当年4月,我国政府应越南政府要求,对其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无偿援助修筑一批军事公路干线,具体施工由我国交通部和工程部队担任。
1965年6月22日,惠民县接受上级下达的任务:从政府、公路、县社、水利、煤炭等系选派10名干部,又从辖内13个区征集190名年轻力壮,政治思想觉悟高的青年在兵役局召开欢送大会,统一更换蓝色制服。惠民大队有清河镇副区长韩湘文和水利局副局长李同香担任正副队长,乘坐4辆汽车一路向南,奔赴云南。

一路向南,车轮滚滚,干部们带领大家边走边学习,讲解民族政策,讲解安全常识,注意蛇鼠蚊虫叮咬,加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半月时间到达昆明,到云南交通厅报到后被编为公路八团二营五连。连长李同香、副连长石长河、指导员孟宪道。任务是在中越边境城市云南河口市修筑公路,这条公路为连接即将援助在越南境内修筑的-7号公路做支撑。(-7号公路是从越南内地即:朗达-班菲,全长155公里。)

开始自己建营房,砍伐木头修房,割草盖顶,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甘于奉献渤海精神。河口区的蚊子数量多、个头大,怕蚊子叮咬,晚上不敢点汽灯、煤油灯,这时,从家乡带去的清凉油就派上了用场,多亏自己带去了蚊帐,战士一人一床。云南雨季气温高、雨量多,植物生长快。草丛里蛇多、毒虫多,大家工作前还得先“打草惊蛇”,即每人持一根细长枝条,不停地向道路两旁敲打,赶走蛇虫。然后打钎凿石,为了不被敌人早日发现目标,尽量不爆破,在这里还是人海战术。施工中每天都会有战士受伤,梁家的王永争一次施工中被打掉了6颗牙齿。战友们都很坚强,记住名字的还有刘秀华、孟令和、叶存玉、万玉章、邢子明,也不知他们的情况如何?
这次任务不到两年,1967年春节后正月初三回到惠民,我们没有出国到越南,但是很多部队就从我们修的公路上去的越南,这也是抗美援越的一部分。回来后10名带队干部县委又都做了安排,还给立功战士安排了工作,多数战士复员回乡。




作者风采:

董泽元,男,教师,1966年11月出生,山东惠民县人。1981年参加工作,参与撰写《滨州明清望族之惠民李氏》;30余年的业余采访,曾在《经济日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滨州日报》、《鲁北晚报》、《惠民大众》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多次被《农村大众》、《滨州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农村大众》称为“乡土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