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血如朱一抹齐
文/朱双顶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在建党百年华诞隆重庆典之际,我们不能忘记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献身的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就是这群革命志士中的代表之一,为实现“似血如朱一抹齐”推翻帝国殖民列强,而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留下了以诗明志传诵后世的《杜鹃花》,在组织光复军起义失败中英勇就义,彰显了她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以“杜鹃花发杜鹃啼”之为,用鲜血来唤醒民众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让杜鹃花开更加绚丽灿烂,添上浓墨重彩一笔。
自此,杜鹃花成为名富其实的映山红,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崛起,用热血染红了它,映山红就成了中国人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象征,培育了多少像潘冬子那样茁壮成长、都处都是的革命战士,才有了革命的成功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此杜鹃花才从过去的悲状中焕发出新的艳彩,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但杜鹃花的历史文化内涵,仍有着令人深思警醒需要记忆的一面。
杜鹃鸟与杜鹃花虽是同名,有着动人的传说,但两者的内涵却大相径庭,前者为悲怨的象征,有了“断肠鸟”之称,后者为生发繁荣的象征,有了火红的“映山红”之别。这是缘于一个人,将两者有趣地联系起来。传说远古时代,蜀王望帝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后仍舍不得离开他的子民,其灵魂便化为杜鹃鸟,一直叫着“不如归!不如归!”,直叫得口吐鲜血,滴在一种树上,便开出血红色的花,这种花就被后人称之为杜鹃花,以记念爱民的君王杜宇。杜鹃啼血的故事就被后来的文人墨客一再写入诗词曲中,而广为流传。所以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杜鹃鸟是:“蜀人看到鹃鸟就思念杜宇,故名杜鹃。子规、催归等名称,都是因其叫声而得名,因各地的方言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杜鹃鸟的叫声像‘不如归去’。”
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被元代高明借用,写入南戏《琵琶行•琴诉荷池》一出,有了“蓝田日暖玉生烟,似望帝春心托杜鹃。好姻缘翻做恶姻缘”的抒怀新意。关汉卿也当仁不让,也将此典写入《感天动地窦娥冤》曲中,“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让窦娥之冤有了死前罚下三件事,以明心迹的故事背景,起到了强烈震撼之艺术效果。
大诗人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贵妃娘娘磨墨,高力士脱靴,写下千古诗作。老了,却流落他乡,困在宣城(今安徽),遥望千里故乡巴蜀之地,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于悲戚之中借杜鹃啼血之典,写成《宣城见杜鹃花/子规》一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曾经在蜀国见到杜鹃鸟,而今却在宣城又见了杜鹃花;伤心欲绝的我,是杜鹃叫一回泪流一次;明媚的三月春光啊,见到杜鹃花让我怎能不思念自己的蜀中家乡啊!在“一叫一回肠一断”中,只有“三春三月忆三巴”了,令人潸然泪下,杜鹃啼血也不过如此吧!
唐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眼见盛开的杜鹃花,无限思绪涌上心头,将杜鹃花与蔷薇、荷花对比,以发对人情世态的感叹,写下了《题山石榴花》一诗:“一丛千朵压阑干,剪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得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关于杜鹃鸟与杜鹃花,在闵、浙一带还有另一个传说故事。说名叫杜鹃和谢豺的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谢豹因无意中伤了人被判死罪,关进死牢。一天,杜鹃带了酒菜去看他,谢豹诡称要理发,让杜鹃代他坐一会牢,杜鹃欣然同意。哪知谢豹一去不回,杜鹃伤心地哭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就被推出斩首。杜鹃死后变成一只冤鸟,从这山哭到那山,想找到谢豹,却徒劳无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啼出的血泪洒在山间,滴到之处便长出小树,春天一到,便开出了血红色的花,这就是杜鹃花。为此,唐代诗人成彦雄写下了《杜鹃花》一诗而流传至今:“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杜鹃啼血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但遍山的杜鹃花却从亘古旷野走来,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在齐梁朝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就有杜鹃花的记载,自唐代开始就成为庭院载培的对象。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之所以看重杜鹃(花),是因为它是西蜀的奇异品种,而不是天下皆有的寻常之物。”
“不闻十月杜鹃鸟,只见十月杜鹃花”。 现如今,因鸟而得名的杜鹃花已成了人们日常喜爱之花,而被种植在公园中、道路旁、盆景里;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喜庆物,在国庆或是比较喜庆的日子里表达对国家的繁荣昌盛之感;成为人们日常赠送之花,送给国际友人表达友谊长存之意,送给海外同胞表达关怀之意,送给朋友则有希望鹏程万里之意,而远游之人互送则有对家的思念之意。更为奇妙的是,杜鹃花的寓意是永远属于你,送它更胜于送玫瑰,代表的是爱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可以告慰先辈的是,中华民族早已实现“似血如朱一抹齐”了,一年又一年漫山遍野盛情绽放的杜鹃花,正伴随着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强国目标迈进。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三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欣赏朱老师佳作《似血如朱一抹红》,开篇点题,用借喻手法,直接赞颂用鲜血唤醒民众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赞美革命先驱者的献身精神。文章中间部分引经据典,讲述“杜鹃啼血”的悲壮故事,令人动容。文章从杜鹃花的外形美到气质、精神美,读着令人振奋,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以花喻人,比喻形象贴切,寓义深刻,给人以美的享受。(点评:牛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