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最后,交代了三个亡国之君刘禅、曹奂、孙皓皆善终,似乎给人一个安慰。一部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家史,大到夺取天下,小到小病小灾。普通老百姓生死有命,有如蚂蚁,什么人给个关心,亡国之君仍能在史上占个一席之地。
事物有个轮回,就有兴国之君与亡国之君,想当年,亡国之君的祖先,谁不是叱咤风云,谁曾想有这么个熊包的后代,看来,家天下谁也不能传个万世,开创中国帝王时代的秦始皇只传了个二世,还是民主好啊,虽然还是有钱人的天下,总是还得需要能力,还得有块遮羞布?
刘禅和曹奂还叫人同情,没有功绩但也没什么劣迹,只是生得好也不好,孙皓却是个暴君,他善终却使人有点不得劲,恶人应该有恶报的。
纵观三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不管文人怎样一字寓褒贬,使乱臣贼子惧,当时的人怎能不明白,那不过是后世人的爱憎,《春秋》可是许久年前的古迹的。怕后世人责骂的人会有,其实眼前利益还在多数。上高中时,历史老师说,为什么宦官横行?乃是他们不怕后世人把账记到他们头上。我觉得这不确切,就是涂饰太厚的史学家也不会给宦官什么好评价。乃是他们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当前做的事,最重要的人是当前面对的人。
我们知道比较倒霉的亡国之君就是明的崇祯,有人说:崇祯用了一个倒置得“!”结束了明史的篇章。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但明朝从他手里亡了,对自己、对天下,反正都是一个交代,比之刘禅等人?
有亡国之君,就有亡国之臣、亡国之民、亡国之音、亡国之物。
亡国之臣,套用崇祯的话,这不是他的原话,是后人总结的: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再套用三国鲁肃的话:我可以投降,老板不可以。有些落得个奸臣的骂名,有的却美名远扬。杨家将世代有威名的杨家也是投降过来的。
最倒霉的应该是亡国之民了,我们知道,兵灾一过,各地的县志上烈女的名单就一串串,这是最下层的人,所以小老百姓只能被杀被侮辱的份。
亡国之音,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是那些遗老们,另一些人也开始赞扬新社会的好了。
亡国之物,后人用不用前人的东西,看看现在各单位换领导就知道了,小到一个县的小局长,那也是厉害的,连十几万的坐骑都换,还有什么不能换的,那都是我们纳税人的钱呢?
有亡国,就有开国,开国要说应该是喜气洋洋的,可是我们往往闻到血腥味,君可能善终,但臣,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我们见到了太多的不应该,才知道这建国和亡国是一样的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