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395
郑板桥(二)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读郑板桥
人都说郑燮,诗书画三绝。
诗写民间苦,书画别一格。
江南真才子,学养厚博学。
曾名动天下,声名更远播。
读郑板桥有感
一读郑燮“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二匾额有感
扬州八怪郑板桥,诗文书画皆绝妙。
画竹几笔凌风雨,书法怪异绝奇巧。
一生题匾几多幅,最负盛名二匾好。
难得糊涂昭天下,吃亏是福示人晓。
二读郑板桥诗文有感
灵感一发好诗来,佳句上口众人爱。
若与诗文无情缘,哪有诗坛一怪才?
三观赏郑燮画有感
一兰一竹一石,
有香有节有骨。
意境深邃高远,
留人多思感悟。
转附“难得糊涂”的由来
《郑板桥和难得糊涂》--作者陈书斌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官时题写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块。
据考,“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莱州地处潍县东北,面临大海,县城的东南有座云峰山,这座山上多年来留下了许多碑刻。有一年秋天,郑板桥专程从潍县来此观碑,他主要想观赏郑文公碑,由于碑刻深深吸引了他,所以盘桓至晚,不得不借宿于山间茅屋。
屋主是一位神态和举止都很儒雅的老翁,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老人室中陈列尊方桌般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Lal得郑板桥大开眼界,暗暗称奇。攀谈中,老人得知来客是潍县县令郑板桥,不禁肃然起敬,因为郑还是当时诗书画三绝的大家,老人遂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亦以为老者必有来历,也不便多问,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落款,他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很大尚有些余地,郑板桥说老先生还应写一段跋语,老人思付片刻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头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
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也拿出一方印嗽盖于落款,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看后大惊,方知眼前的老人乃是一位隐退的达官,与之细谈,方知原委。有感于老人的自命名,郑板桥见尚有些空隙,当下便步老之神韵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老人仰天大笑“真乃高士也。”郑板桥亦称:“得遇老人家实三生有幸!”从此,郑板桥留下了他的“难得糊涂”和“聪明糊涂论”。
读郑板桥轶事有感
一
夜寐时分有贼入院,不动声色吟诗驱赶。
贼闻声音掉头就走,留下佳话天下飞传。
人有智慧不论何时,不分白天还是夜晚。
能够自保不受损害,方能称为大智大贤。
二
看罢家书心中了然,不与争墙回复心安。
遇事若能让人三分,何愁前路不会平坦?
天下谁有如此心胸?唯有郑燮如此这般。
享有盛誉不啻书画,人品高尚可圈可点。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诗人,书法家,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