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导报·优质·制造·创造专栏NO.1 】导语:
文学创作是人类精神最高级的创新创作!中国制造导报第一期特别推荐几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展示中国文创领域的成就。

推荐中国著名军旅闪小说作家
吴跃建(剑言一白)的军旅闪小说集《军魂闪闪》!

剑言一白
原名吴跃建,曾是从军28年的上校政委。中国当代军旅微小说代表作家,中国闪小说十大新锐作家,福建闪小说委员会会长,微型小说学会会员,福建作协会员。作品独树一帜,以军旅为视角,内容涵盖了军人、军营、军属,战争、战斗、战场等,主题昂扬,军魂闪闪。有1000多篇军旅闪小说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被誉为“军闪王”。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人民前线》《前锋文艺》《台港文学选刊》《福建文学》《百花园》《写作》《小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当代闪小说》《短小说》《厦门文学》《厦门文艺》《闽西日报》《福州晚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泰国《中华日报》、新加坡《大士文艺》、台湾《中华时报》等报刊。2006年7月,小小说《财富》获“新浪网”全国征文一等奖;2013年8月,闪小说《天地娘心》获“佛光照明杯”全国闪小说大赛三等奖;2015年3月,小小说《失忆的老兵》获四季歌征文全国一等奖;2016年10月,闪小说《离心脏最近的地方》获昌得文学闪小说大赛二等奖;2017年1月,闪小说《幸福街一号》获“牡丹疾控杯”中国首届微篇小说年度总冠军大赛铜奖;2018年1月,闪小说《父亲的夙愿》获“小小说月刊杯”2017年中国闪小说年度总冠军大赛年度优秀奖;2018年1月,闪小说《江门忠烈》在“湘情杯”全国闪小说大赛中获一等奖;2019年6月,闪小说《青藏线上的坟茔》,获“巨人之路”杯首届华语闪小说大赛二等奖;2019年5月,闪小说《一门忠烈》,获世界汉语文学“闪小说”百字故事创作大赛三等奖;2019年 月,闪小说《来自非洲的传奇》获“新健康杯“中医主题全国征文一等奖;2019年 10月,闪小说《我心依旧》获“赤系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一等奖;2020年 5月,闪小说《那夜子弹上膛》获“庄子道酒业杯”中国闪小说年度总冠军大赛
总冠军;2020年12月,闪小说《泥香清心》获第二届“庄子杯”闪小说大赛三等奖。2020年12月,小小说《来自火神山的日记摘抄》获“众志成城 抗疫有我”全国征文优秀奖;2021年1月,微型小说《深渊的距离有多远》获“光辉奖”第七届法治微型小说征文三等奖。著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军人赠言集《军旅赠言》;中国第一本军旅闪小说集《军魂闪闪》等。




简介
这是中国第一本军旅闪小说集,是一名曾服役26年的上校老兵作家,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一份薄礼。
全书以新兴文体闪小说为体裁,以军旅为视角,独树一帜,主题昂扬,军魂闪闪。内容涵盖了军人、军营、军属,战争、战场、战斗等,有将军的铁血柔情、士兵的壮怀激奋、军属的大情大义、老兵的不忘初心。本书形式多样,言简意败,图文并茂。辅以珍贵的将军题词、军旅老照片、编辑按语、作家评介,还有读者和网友的点评,增强了可读性、可视性。全方位再现了军人血性,体现了家国情怀,闪现出动人心魄的思想火花,给人正能量和有益的启迪。本书不仅属于现役军人、转业退伍老兵,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青少年励志图书。



压岁
【编者按】闪小说,是字数限定在600字内的小说新样式。主要特点是:“微型、新颖、巧妙、精粹”。《压岁》,用500多字写一个过年送红包的动人故事。小故事大主题,小说视角独特,文章感情真挚,含蓄有韵味。(尹翔学)
避里啪啦”……鞭炮声挤窄了小城的空间。
星移斗转,四季更替。年夜饭前,三代单传的王家
总要给斌压岁。
满头银丝的奶奶似注入力量,挂着拐杖,拿着一个红包,颤颤巍巍地来到斌的面前,先是眯缝着眼看着墙上那些奖状、立功喜报,然后猛地丢掉拐杖,一手扶着桌子,一手轻轻地抚摸着斌的头和脸:“乖孙子,长高了、出息了,奶奶保佑你……”
憨厚的父亲,背更加驼了,他看着桌上那一叠红
包,动了动嘴:“娘,斌都30多岁了,您就不要再……”奶奶瞪了一眼显得苍老的儿子,目光如电:“我们
家只有他这宝贝……”说完转过头,继续对孙子说:“乖,收下奶奶的心意!”说完,她一下子跌坐在藤椅上。
斌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垂暮的奶奶……
“孩子mm小时候你想要一女玩具检,因为家里穷?”,,,“然帝咳于儿声,麻头液动,能育义非,
静静的,無似平泥淋在回忆里,
母亲的眼阙红了,”孩子,奶给你纵了新毛疼,天沙
T.防菌时如麻干穿上mm”母亲睡明了,脸上浮现出望
眼触穿的神态。
沉默,相视,
父亲孩F按下DVD,一曲激越,悲壮的《热血颁》在社区里回荡;
当你离开生区的地方梦中回望,
可曾梦见河边那棵亭亭的白杨?
每一棵寸草都忘不了你日夜守望,
思念你的何非是那亲爹亲娘……
桌上,红包旁那张泛黄的照片镶着黑框;战壕,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坐在弹药箱上的斌,枪靠在身上,于
裂的嘴唇微张,正读着一封家书,黑勋勋黝黝的脸上稚气末脱,流溢的一丝幸福的微笑……
2015年18月1月
●作家、网友点评节选
@夏末微凉:一份给惯了的压岁钱,一句颤抖的悔恨,一曲《热血颂》一架无言的镜框,一份蚀骨的思念,最后一闪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范金明:有一种家庭,叫军属;有一种爱,叫睹物思人。作为曾经的军人母亲,读《压岁》我感同身受。
@廿七:当我们过年忙着抢红包的时候,是否想到有多少人为我们站岗,甚至付出生命和热血?


将军跪
【编者按】老房东及家人的一跪,温暖了将军一生。60年后的今天,乡亲们网样的一跪,是为了祈求。而老将军的一跪,更是意味深长,发人深恩。将军的爱民情怀,跃然纸上。(荷语)
秋高气爽。老将军好不容易说服家人和医生,带着小孙女去那个魂牵梦紫的小山村走走,放松心情。没想到一出站,就看见欢迎他的牌子和一群翘首以盼的地方领导。
盛情难却。坐上中巴车后,老将军摆了摆手婉拒了地方领导的汇报。闭着眼睛的他,脑海里总是闪现出那清晰的幕。
那天,他在连队军人大会上作检讨。白发苍苍的老房东带着一家人来到连部为他说情:“一个刚入伍不久的新兵,打了两天一夜的战,又冷又饿,挖我两个红薯吃,算什么事啊?”指导员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铁律。”
“住我家的9个小战士,这一战才回来3个。他们在舍命,我心疼……”说完,老房东带一家人跪下了,用最高最朴素的方式为他求情。
60多年前的那一跑,温暖了他的一生。
车停在村口,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和乡亲,老将军热泪盈眶。
一
尽管县里事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对前来迎接的乡亲进行“安检”,但意外还是发生了,乡亲们一下子给老将军跪下了,只见最后站着的9名年青人“刷”地脱下上衣,转过身去,每人后背写着一个大字,组成一幅标语:请将军为我们做主!
老将军一脸惊诧,市县领导一脸尴尬。
老将军神情严肃地问着,地方领导不停地解释着……记忆中的青山绿水不见了。眉头紧锁的老将军仰望着敞胸露怀的群山、臭气冲天的小河,长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发展不能坑民,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我这老头恳请你们下大力治污吧。”说完,老将军站到了乡亲前头,跪了下去。
2015年3月12日
●作家、网友点评节选
@兰梦臻:微言大义,惜墨如金。将军这一跪啊!心痛、心碎、愤怒!
@杨效清:将军一跪,感天动地,回肠荡气!
@吴饶生:惜字如金,于无声处,是微小说的最高境界。和平时代,最能震撼人心灵的还是军魂、军旅作品。


军人职责
【编者按】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小说从一个简单的哨兵撕标语镜头特写来延展故事。什么是军人职责?它不单单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灾难面前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说关注时事,弘扬正能量,好文,亮起共赏。(小草青青)
小暑节气,长江告急。漫堤、管涌、塌方、溃口……
三天三夜惊心动魄的抗洪决战胜利了,只有那伤痕累累的大堤,在洪水的撞击下,有节奏地呻吟着。
夜深了,雨停了。两眼布满血丝的将军巡查在大堤上,面对一个个和衣睡在潮湿的大堤上的极度疲惫的官兵,他的眼睛里闪动着赞许的目光,脑海里跳出了团史馆里的那张老照片。
那是6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解放上海的硝烟散去,老团长带领一支扎着绑腿的队伍,悄悄地睡在南京路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军团的基因没有变。将军边想边擦着眼角的泪花。
大堤上旌旗猎猎,“严防死守、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等标语赫然入目。走过这支泥人的队伍,远处的一幕,让将军头皮发乍:一个年青的士兵,右手抓着标语的竹竿,踏起脚尖,左手正艰难地撕着“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标语的最后一个“亡”字。
哨兵似乎听到了脚步声,转过身来,愣了一下,然后调整着摇摇晃晃的身体,向前跨了一步,向将军敬礼报告。
将军铁着脸,不解地问:“你是哨兵,为什么要撕那‘亡'字?"
面庞消瘦,军装上衣的两肩已经磨破,受伤的两条腿直晃动的哨兵回答道:“报告,您不是告诉我们,守护这段长江大堤,确保几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对祖国的承诺。我想,把这个‘亡’字去掉,更能体现军人的职责和决心……”
“军人职责!好!很好……”将军的眼里蓄着泪,缓缓地抬起右手,向哨兵敬礼。
看着哨兵不知所措的样子,将军上前几步,紧紧地把他拥抱在怀里……
2016年7月9日
●作家、网友点评节选
@石语:撕字的细节,点子妙,把军人的职责诠释得淋漓尽致!好!@沈滨州:小说写得荡气回肠。人在阵地在,撕去“亡”字,彰显军人风采。
@郑成福:“亡”字这个文眼用得好,列兵的壮举,感天动地!


忠烈堂
【编者按】读小说给人一种压抑之感。陈老头的泪水,有着很深的含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只有这样我的民族才能更好她走向未来,这也许是小说留给我们的启示吧!(连河林)
清明上午,老天爷流着绵绵的泪水。
几位手中拿着一支白花的老人,在南山路转了好几圈之后、终于陆续在陈老头的手机“导航”下,像当年参加的巷一样、慢慢地磕磕碰碰地挤过一段一米见方的曲折小巷,来到了陈家老宅。
走进明清建筑风格的庭院,老人们挂着拐棍,凝视着“新因军抗日挺进队旧址”的牌匾,举头望着高楼包围圈中那个“口”字形的天空,迎着飘飘的细雨,一阵长吁短叹。
厅堂如故,只是更加昏暗。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唱完激昂悲壮的新四军军歌的老人们,依旧默默地面对厅堂中的烈士遗像勒射、献花。
抚今追昔。坐下来的老人们,壮怀激荡地回忆起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凝视着厅堂正面墙上“忠烈堂”三个大字的圆额和两侧“巍巍仙峰埋忠骨,滔滔金溪慰英灵”的对联,黄老头激动地说;“老班长啊,你这陈家老宅没有被强拆掉,真应该感谢老将军的题词……”
频发皆自的陈老头咧了咧嘴,苦笑一下。
“要我说,陈班长这几年的据理力争、顽强坚守,功不可没。老连长、指导员地下有知,一定会给你嘉奖的……张老头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
陈老头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惭愧、惭愧哟。保住“忠烈堂”的功臣是美国人……“
“美国人?”……大家一脸茫然和惊诧。
陈老头深沉地说:“前几年开发商要强拆……我到处反映情况……老将军也出面……但是……后来……我那美籍的孙媳妇找了大使馆……”
老泪纵横。
2015年5月18日
●作家、网友点评节选
@陈丽蓉:小说字字珠巩,凝练精粹,结尾令人深思,酸楚中的沉重@王华峰:一座忠烈堂,一腔老兵血!
@陈丽英:这是一篇针硬时弊的闪小说。主题厚重,人物鲜活。


大寒的猎杀
【编者按】这是一篇写大寒之日,八路军“猎王”与日军神明特工队狙击手之间一场特殊较量的故事。文章大气,读起来解气、提气。特别是“我这土八路是猎人出身,不会放过一只入侵的射狼”,“过了大寒,杀猪过年”等语言,不仅体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而且彰显出全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吴在平)
大寒见三白,千山鸟飞绝。
白雪皑皑、冷冷寂寂,偶尔传出的几声枪响,给山均里平添了一种肃杀的气氛。日军神明特工队的“围猎行动”已接近尾声。
4个多小时了,身着白色风雪衣的伊藤队长,依然一动不动。他那阴冷的眼神透过狙击枪的镜头,紧张地寻找着四周的蛛丝马迹。
巅峰对决,这是最后的一击。
一阵风雪席卷而过,伊藤的嘴角露出残忍嗜血的笑容。锁定目标,他极速地扣动扳机。
“呼呼……”随后传出一声闷哼。
枪声响后,只见几个八路军武工队队长起落便消失在空旷无垠中,一会儿就闪到伊藤面前。扫一眼流血倒地的对手,他拾起旁边的狙击枪,说:“好枪!”
头上中弹,透过眼睛里一片血红之色,伊藤断断续续地说:“猎王,作为对手我敬重你。你的,如何发现和战胜我.......
猎王搓了搓冻僵的双手,从肩上取下自己的老枪。
伊藤努力地睁开双眼,一脸讶色:“你的,用的是汉阳造,没有狙击镜?”
猎王点了点头,指着瞄准镜说:“这是个好东西,但雪地里会反光。”
恍然大悟,但又不甘心如此惨烈的失败,回光返照的伊藤最后问道:“我们6人……受训于……德国……慕尼黑特种兵学院……你是?”
猎王哈哈一笑:“我这土八路是猎人出身,不会放过一只入侵的豹狼。”
翩翩起舞的落雪,覆盖着大地。山谷里,悠悠地回荡着猎王的声音:“过了大寒,杀猪过年……”
2016年1月16日
●作家、网友点评节选
@李涛:笔墨诉风骨,坦荡铸忠诚;故事充满民族自信,情节跌宕明快,美文!
@宋强:如此紧张残酷的战争狙杀,竟然写出了如此之美的意境,确实高!
@郑培成: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战斗。写得痛快,有气有势!


记住这一天
【编者按】以“九一八”为题,写一个老兵去参加纪念活动路上的故事。3个孩子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会让老兵晕倒?其实,晕倒的是整个老一辈人。作品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给人以心灵上的冲击和深深的思考。勿忘国耻,强国强军。(康儒才)
秋高气爽。
住着拐杖的老人,精神覆讶。
为了参加今天的纪念活动,老人提前3天叫儿子从医院把自己接回家,找出褪色的老军装,让儿媳小心翼翼地熨平整之后,他取来一枚枚浓缩着峥嵘岁月的勋章和纪念章,依次慢慢地别了上去。
看过身旁流动的领巾,老人想起了那一面弹痕累累的旗帜和不屈的呐喊……
“小朋友,知道‘九一八’吗?”老人的目光充满期待。
小平头点了点头:“老爷爷,‘九一八’是网络语言‘就要发’,我家的车牌号就是……”
小虎牙笑了笑:“‘九一八’是网络游戏。停顿了一下,指着老爷爷胸前的勋章说,我在网游中得到的比你还多……”老人琅跄了一下,跌坐在路边石凳上的他感觉浑身无力,咳个不停。
小丫头……你知道9月18日是什么日子吗?老人的声音嘶哑。
甜甜的声音自豪地说:“9月18日,是处女座的幸运儿,有很多是寿星哟,爷爷您也是吧......”
咳、咳、咳......
泪流满面的老爷爷断断续续地说:“国耻啊……国耻……”童声响起:“来人啊,老爷爷晕倒了……”
2014年9月18日
●作家、网友点评节选
@范训龙: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失忆”现象的担忧,是一篇警醒之作,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
@吴小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没有记住“九一人”的何止是小学生。这是一篇能触及人灵魂的好文章。@郑薯玲:刻在民族胸膛里的耻辱,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文章题目直奔主题,好!


第四十期闽风文学品读会邀请函


【中国制造导报】创刊号·投稿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