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播音】新华,共和国的同龄人,机关退休干部。热爱生活,喜欢用文字和声音表现生活。
二娘家--难忘的军人驿站
作者/朗诵/新华
八一前夕,我彻夜难眠,感情的波涛起伏,全是这辈子给我滋润、温暖、希望、向往而我却无法报答的二娘家一那个座落在上海长宁区仙霞路一个极普通的老式居民楼内名副其实的军人驿站。

当年我从天津出发到温州,看望在海军服役的爱人。那时的交通状况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我得先乘火车到上海,再乘船到温州,而轮船不是天天都有。无奈之下只能在上海等船。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海,在没有空调取暖的火车上挨了一天一夜的冻。到了人生地不熟的上海,身冷且心忐忑不安。从未见过面的两个弟弟在火车站接我,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当来到家,二娘已经做好了饭菜,连焐手的暖瓶都准备好了。他们的热情驱散了南方的阴冷,终于到家了的欣喜由然而生。
这个家並不大,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我纳闷这怎么睡呢?二娘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你放心吧,你二大伯到单位睡,我和你大弟一床,你和你小弟睡单人床。”那年头,家里都不富裕,睡觉时我和小弟同盖一床棉被,打了通脚睡。怕我冷,二娘又给我准备了焐脚的烫壸。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二娘他们一家人中没有一个军人,二娘只是一个退伍战士的亲属,但是这里却实实在在地成了南来北往军属的家,成了战友们的驿站。战友回家探亲在这里歇脚,战友的亲人们到部队探亲仍在这里歇脚。南来北往的客,老老少少的客,一点点都不沾亲的客都在这里周转。二娘一家人不仅要接站送站,要陪人购物上街,要侍侯吃饭,还要千方百计地买往返车船票。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在那个凭票供应,定量吃饭的时代,这些都是一道道的难题啊!可是二娘一家人不仅对这些不沾亲不带故的人没有絲毫的厌烦还满脸微笑侍侯着更要搭钱搭物自行解决一个个难题。天知道他们是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呀!

八零年的春节我从部队探亲返津。当时的上海春寒料峭。那时船靠岸没有准点,通讯靠电报。两个弟弟接到电报后匆忙赶到码头,而船却停泊在外海域无法进港。两个弟弟在码头上足足等了八个小时。下船后,远远地看到弟弟在原地跳跃,那是冻得发抖了!见面的瞬间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两个弟弟却一脸微笑安慰着我"姐,没事啦,咱们回家。”
儿子从小知道上海有个家。二娘为孩子准备尿布,奶粉,做时髦的衣服。八三年的夏天,我带着婆婆、儿子到部队探亲,住在二娘家。老的小的那个乱劲儿可想而知。当年正值小弟备战高考。一家人仍是滿脸笑容热情如火。我的内疚却是终生的。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驿站的故事讲不完,点点滴滴都是美好的回忆,点点滴滴都溢满感激!四十多年了.一幕一幕比电影更清晰地留在了心底。
年轻人会问为什么不去住宾馆酒店呢?他们这么做图什么呢?这个驿站还有吗?年轻人的疑问正是我要告诉你的:如果不是发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可能就沒有这些感人故事,而它确实存在于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那时的军人军属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然而他们的付出比起二娘一家人又是多么渺小啊!

二娘一家人是无怨无悔地为军人、军属默默无闻地付出着!这和财、权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没有任何个人的欲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党对军队、军人的热爱,表现着崇高的道德修养,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们的善良、高尚、无私,发自内心,源自品质,那是普通人骨子里对党对军队的祟敬!在他们面前我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