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雍和宫(4)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雍和宫之四
我们继续昨天的话题,万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永康阁和延绥阁,中间以悬空阁道式飞廊相连通。
绥成殿在万福阁北,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重檐重楼,上下均出廊,面阔七间,殿前有月台与万福阁等相连。
叙述到这里,我们还必须强调一下,雍和宫由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即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

雍和宫
关于雍和宫的主体建筑,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
关于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
关于右侧则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据有关资料介绍,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
据介绍,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其正殿的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
叙述到这里,我们还要补充说明一下,在其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其造型十分的生动。
不仅如此,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还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在其大殿的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我们看到,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
还有,在弥勒塑像的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我们还看到,出雍和宫的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
据了解,其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
永佑,顾名思义,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其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
走出了永佑殿,便到了法轮殿。其左右的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关于法轮殿,这里还要多说几句。法轮殿可以说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其殿内正中有巨大的莲花台,其上端坐着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此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据了解,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
关于五百罗汉山前,我们看到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