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雍和宫(2)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雍和宫之二
按照有关历史沿革,昨天我们就雍和宫的一些相关情况和历史背景进行了简单的陈述。今天我们继续这一话题。
在这里,我们首先说一说建国后的相关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1950—1952年期间,国家先后两次拨款对雍和宫进行了全面的有计划的修缮。
在1952—1954年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又亲临雍和宫视察,对僧人的生活、寺院的管理等给予极大关注、关怀。

我在雍和宫
时间到了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如此,到了1981年2月,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正式对社会开放;时间到了1983年,这一年雍和宫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
这里,我们还要补充说明一点,早在1957年10月的时候,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包括雍和宫在内的北京市第一批39个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就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也就是雍和宫的总体布局和结构等,展开地阐述一下。
透过相关资料和实地踏查,我们得知,雍和宫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的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寺院建筑布局完整,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尽显皇家的气势。比如前部有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
我们注意到,这里的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着“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这一点,只要你身临其境,便会有如此之感觉。
关于雍和宫的建筑走向、方位,我们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踏查分析。事实的情况是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1950年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别致,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
这里所说的中路建筑,其主要包括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牌楼院位于雍和宫最南部,大门坐东朝西,东、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侧有一黄、绿琉璃砖瓦的影壁。
在此,我们还要说明一下,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
叙述到这里,我们还要强调的说一下,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此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这个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殿内为井口天花,地铺方砖,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之塑像。
不仅如此,另外,在其殿北还有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亭内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写的《喇嘛说》。后续我们明天再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