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雍和宫(1)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雍和宫之一
我先后两次步入北京久负盛名的雍和宫。
第一次步入雍和宫,是我任职期间到人民大会堂开会之时,抽出不足两个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了雍和宫;第二次则是新冠疫情发生前,早就开启北漂生活的我专门抽出大半天的时间,步入了雍和宫。
步入雍和宫,其所见所闻,令我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久负盛名的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也就是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清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4年的时候,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是雍正继位前居住的府邸。雍正三年,也就是1725年的时候,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也就是1735年的时候,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雍和宫规模十分庞大,其建筑雄伟壮观。

我在雍和宫
我们透过相关资料获悉,久负盛名的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的时候,也就是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从这个角度说,雍和宫应该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时间到了1983年的时候,雍和宫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
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得知 ,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间数之多,都是众所周知的。
如前所述,作为前身为雍亲王府的雍和宫,建于1694年。我们透过《爱的火焰》、《燃烧的记忆》、《故国独行》以及“勇哥读史”等众多资料,就相关历史沿革、结构布局等系列问题进行了一些探寻。
我们知道,雍和宫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清朝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4,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也就是1725的时候,又改王府为行宫,这时称为雍和宫;到了乾隆九年,也就是1744的时候,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这一点,我们前面已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