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近圆明园遗址(8)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圆明园遗址之八
我查阅了关于圆明园的一些相关资料,翻阅了《中国名胜词典》,也读了教科书中的关于圆明园的相关文章。
按照此前的叙述,待北洋政府垮台后,北平特别政府接管遗址以后,同意将园内残有砖石进行变价批卖。
时间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得以保存,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更是颇为引人注目,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我在圆明园遗址
时间到了1976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自此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了明显的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治,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林设施,逐年有所改善。据介绍,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1979年11月举办,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参观。
时间到了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首期工程整修福海过程中,从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次年又接着整修了绮春园的山形水系,并很快得以完成。
据相关资料介绍,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同时进行大规模的绿化、美化、香化,从而使110多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等,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进行了修复,遗址公园可以说已经初具规模,并早已正式向社会开放。
另外据介绍,此前已由国家与园内农民联合建园这一形式运行数年,全面开辟遗址公园的条件渐趋成熟。
此外,按照首都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加快遗址公园的建设步伐,圆明三园范围内将全面建设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古迹创造了全新的条件,对此,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有句老话,叫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我们曾经有过不堪回首的历史……但愿我们的国人都记住它,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