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李青青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外在环境与内涵发展的有机融合所生长出来的独特气质。学校文化,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内涵动力,是师生成长的引领磁力,更是校长办学的信念灯塔。一所有文化的学校,拥有着师生生命成长的基因与密码,让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师生发展变得更为生动温暖且意趣盎然。

以学校文化为题写这篇文章有两个原因:一是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栾川分校的签约已经有二十多天时间,我一直想重申这个观点,去突出强调学校文化的重要作用,想借此与团队一起从学校诞生伊始就注重文化的生长,让栾川分校成为一个师生精神成长的美好场域。二是《新课程评论》杂志的约稿就是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也迫使我再次认真思考学校文化在办学中的核心作用,郑重梳理文化与学校发展逻辑关联。

教育人共同把目光投向学校文化,意味着我们都看到了办学中的关键与基础,但是文化的形成却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期间所经历的坎坷只有身在其中的教育者”冷暖自知”。校长办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较低的成本,去完成文化孕育,文化架构和文化表达的过程。
文化孕育
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文化是环境育人与内涵滋养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整体。无论是一所新学校,还是一所拥有历史的老学校,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孕育文化就好比一颗种下一粒种子,需要培植优良的种子基因,让学校寻找到快速科学发展DNA,并且埋藏进学校“土壤”中,去深耕细作出一片美好的教育沃土。

一所新学校的诞生,就需要带着这样的DNA扎根,既不是凭空想象的理想主义,也不是原封不动的案例照办,需要作为办学主体的校长和老师,一起研究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从而在区域基础上去规划设计文化体系。集团化办学就就具有这样的优势,也需要利用好这个重要优势。办学中每产生一所新学校,都涵养着母体学校文化的基因,又流淌着自身的独有血液,才能具备与集团成员校之间相互共享共建的学校资源,以达成共同成长的学校文化体系。

一所老学校的成长,都有着历史独有的文化基因,也在不同时期面临着文化重建与文化革新的重要任务。能够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与师生发展同频共振,能够正视自身问题并不断创新的学校,才有可能步入良好发展的快车道。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发展优良程度,并不是由建校时间长短决定的具体原因,而是由办学思维的系统化、科学化和以及创新能力所决定。

具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首先一定利于学生成长,把打造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作为目标,发展科学的课程文化。一定要能够引领教师认知,打造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个人发展重要性的教师文化 。一定要基于校长对办学规律的系统科学把握,为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文化建设所链接到的社区与公共服务资源整体发展谋划,打造更为上位的成长文化。孕育学校文化,给学校做准确科学的文化定位,并以此进一步设计、实施,以运营循环去做进一步的评价跟进。
文化构建

给学校规划构建具有前瞻性和科学站位的系统文化体系,并让这一文化的“种子”让团队认同且形成文化自觉,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办学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从孕育文化的第一天开始,文化架构就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接下来每一步都非常关键和重要。整个过程和农民种庄稼的心态非常一致,在种子发芽前后,幼苗成长阶段的办学初期,需要极高的关注度和呵护度。
文化架构就好比盖楼,地基要扎得稳,规划就要做得完善准确。从定位学校发展开始,就要明确社会的期待,家庭的关切,把学生发展目标,教师成长方式作为文化定位的核心,一切围绕这一核心构建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栾川分校的文化建设核心是为了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愉悦的校园,为孩子们能够在身心参与的体验中快乐成长而服务,那么文化的构建就要紧紧围绕去这一主题做文章。地刻山石,园区景观,校园设施等都套突出这一目标,就连每一栋楼的名字,每一个园子的名称,甚至连楼名用书法篆刻的题写表达方式,都是为营造文化氛围服务。
文化构建以地域特点和社会需求为横轴,以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为竖轴,寻找坐标定位,并在发展的历程不断引领社会对教育的新认知,并为下一阶段进一步的重新定位做好准备。

有了定位和规划,设计具体的策略和行走路径必不可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改革、课程体系、学校管理方式都需要进一步明晰和确立思路。在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历史性思维让思考在传承中得到发展,逻辑性思维让教育的因果逻辑在发展中检验真伪,辩证性思维让因地制宜和具体实施变得更为灵活,底线性思维让一切行动更具有安全保障。

教育最终仍旧是一门做的哲学,实践性思维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发现问题中思考问题解决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反思问题存在根源,在现象中看到问题本质,在数据比对中探索教育规律。文化建设能够在一段教育旅程中逐渐趋于独特与完善,教育在一个周期内得到发展,”亲力亲为”的每一个参与者与见证者,”置身其中”的成长速度远超过被动跟进与”不明就里”,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引领人的思想,领跑教师的行为。
文化表达
文化表达是学校文化最外显的部分,环境育人功能始终在教育发展中可见可触,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景都在文化主题下表达着办学理念。文化表达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它主要主要包括学校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学校内部的规划布局以及学校建筑、绿化、雕塑和文化传播的设施等。是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支撑,是提高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功能表达是文化表达的最基本部分,建设功能完善的教学环境,支撑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尽可能留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打造促使交流随时发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更丰富的运动健康体验和艺术活动体验、社会生活体验的空间,建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的课程理念得以实施。
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教育最高级的表达,我们必须要从审美的高度去设计校园,让孩子看到的东西成为他生命高级成长的文化基因。审美表达是文化表达更为直接与简单的课程实施。

很多人走进洛阳市实验小学都会问,这么白色的墙壁,孩子们这么多,会不会容易脏?这么多的书籍都在开放区域,是不是容易丢失?这么多的陈列柜里面的艺术品,是不是容易被破坏?……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假定,就是被管理对象怀疑和不信任,事实上美的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

创办于抗战期间的重庆育才中学,时任校长的陶行知先生虽然经常捉襟见肘,为学校建设四处化缘,但却始终把美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丝毫不肯降低校园审美表达的标准。他曾写到:“美的良知一旦焕发出来,比之道德自觉与发现,功效是强的太多了。美就是一步到位的道德。”
审美表达通过视觉感知,促进儿童思考,教会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灵的美育,让孩子们懂得美、热爱美、创造美、传承美。校园审美表达了管理者的学校治理主导文化样本,革新了师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方式。

文化表达的上位部分兼具了哲学表达功能。当学习空间更开放,学习方式就会更多元更自主;当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的时空更丰富,学习效率就会更高,单一的重复类学习任务就会更少;当课堂改革更加关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主体,孩子的探究学习才能够真正发生,教师才能够成为陪伴者和评价者;当儿童的天性能够得到更主动释放,学习才最有可能成为一件有趣有意义,成为能够留给学生深刻记忆的经历。
办一所有文化的学校,能让孩子浸润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是学校文化孕育、建设、表达时的首要思考原则。文者是无形之画,画者是有形之文,学校文化蕴含社会文化的转换、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又包括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文化所产生的是无形的品牌价值,在实践中持续地良性螺旋式生成,形成一所学校师生成长的基因密码。
【编辑 赵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