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行囊》诗集。2008年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08年获北京文学散文三等奖。2017年长篇小说《弄堂深处有人家》由丹飞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改偏电视剧的合同,2016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魔都咖啡》。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无法刹车》长篇小说。2020年12月获得苏州河公共艺术奖并将诗句镌刻于苏州河公共空间。2021年8月一首观舞剧《永不消失电波》的诗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推送。
一座城市的性格
佩 君
上海这座城市是什么样的性格,听它的声音就知道。吴侬软语,有着声腔和板式曲调,将西方的交响乐与海派文化巧妙融合独特魅力的声音。深沉、大气、多元、开放、古典包容现代、民族兼容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而小资情调是这座城独特的韵味,精心雕刻过的浪漫,会情不自禁地渗入骨髓。
当然,上海的精致离不开文明与优雅,优雅是一种气质,是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积淀是一个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印记。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中路背后,有一幢晚清院落式的三层楼房,这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旧址,一幢典型的石库门房屋,凝聚了不平凡的历史底蕴。
其实,沿着淮海中路散步,便可以随处发现具有老上海风情的弄堂石库门,马当路上的“尚贤坊”、重庆南路上的“万宜坊”、淮海中路的“宝康里”等等,多少故事渗进记忆下的憧憬?
当时尚在旧时光里缓缓展开,那绵长的回忆有了清晰的脉象与均衡的呼吸。黑漆厚木门内的小天井、大客堂、前厢房与后厢房,还有亭子间与三层阁楼,让人找到归属感、依赖感和慰藉感。
那古老的铜环上印有多少指纹,暧昧的敲击声音不时地回荡在浅浅的弄堂里,怎叫人不回想起《花样年华》里的一些片断?不叫人回想起黄昏时分,寻找各自小巢时走路所发出的吱吱咯咯的声音?成为上海时尚渊薮之一的淮海中路,犹如欣赏一件珍品,在解读中藏进心里。
当文化设计遇到百年建筑,我们是否用国际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谋划城市的未来?一条全长2.2公里的淮海中路,是上海公认的既时尚摩登又有腔调的一条街。世人皆知的“霞飞路”,淌金流银,铺展在时光盛开的记忆里,让后人不得不去营造一种浪漫的情怀。
上方花园咖啡馆、星巴克咖啡馆、猫咪咖啡馆……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的布局,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止一杯咖啡的缘由,而更多是缘由于营造出温馨的格局与情调,让你格外纠结,这样的格局是否能带回家?这样的情调是否能与爱人一起分享?
漫步在霞飞路上,目光自然而然落在欧式建筑林立,花园洋房和西式店铺上,浓郁的法国风味好似渗透于咖啡香里。一场唯美的邂逅不必是在最美的年华里,霞飞路变成至今的淮海中路,与子偕臧,总会令人生出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更新后的一条街,是品牌大亨的盛宴还是商业繁华的标签?1998年建起的香港广场、2000年建起的大上海时代广场,还有同一年建起的上海金钟广场等等,从历史的视阈与多元的叙述,赋予了这些新生命的独特个性,也彰显了其认同的品位与存在的价值。
除此之外,淮海公园与位于吉安路的法藏讲寺都是淮海路淮海街道的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印证。
走在这条街上,会让你看到中西文化彻底碰撞和融合之后所绽放出的璀璨。而能经得住时光流转的是美丽的,是值得翻出来看看。集休闲文化娱乐一体的新天地,从其结构中能看到历史的纹理,它是能在时光倒流中展现自我,在细嚼传统中品出时尚。而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元素融合一起的k11,它不仅会让你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更会使该区域所沉淀的艺术及生活文化得到活化。
无论在经典中诗意徜徉,还是在人文中开拓艺术绿洲,都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帮助你一起寻找以文化滋养后的一所心灵家园。

【今音评论】
但愿传承不会遗失
陈佩君对《一座城市的性格》的感悟有两个层次的结合,一个是小时候的印象沉淀,和知识层面的不断更新之后的发酵;另一个是作者感知事物能力的天赋,其中的根基也在于家族文化的熏陶和传承。
无论在石库门房子里,还是简陋狭窄的弄堂板壁房结构里面,门一关,哪怕只有六平方米的房子里,就是一个家庭的世界,就有一个家庭的文化之花盛开,是指在众多子女的家庭里,相对之下,总有一个子女是有出息的,有的家庭还不止出现一个。这就是家族的传承在起作用,并开花结果。
这种结果就有可能是一个作家,或是一个老板。普通作家用良知在记录上海历史文化的时候,在行文发表以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眼光和知识拥有量,从中看的出一个作家的良心。这篇散文之所以称它是良心之作的理由,就在于叙事的平和,节奏的缓之,甚至还没有戾气和仇恨的宣泄等。体现出散文的慢节奏,是和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的快生活节奏,属两种不同的格调。以趋向平衡的心态和作法,从中娓娓道来的目的,是给刚烈和绷紧心弦予以放松,起暂缓作用。
这时候,这篇散文的心律特征便显示出来。如果站在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去看,容易看出文章中的智慧,人,怎样才能使自己在繁杂的现实面前,显得处惊不变,或者是少变,因为一个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对象,不允许一个易刚过折的心态与行为,能够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全部精神素养和开销。这是散文能够在现实中发生比较成本的借鉴。
生活是需要成本的。而普通百姓的成本就是每天正常维持开销和供养家庭,以健康、安全、正常为主要目的。如此一代传 一代,代代光宗耀祖,这是社会人的希望。
又于是,这篇散文中希望并不是什么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国际都市的存在。在散文中感觉到这一些的存在最初启蒙,却是作者小时候和成人之后的两个方面的印象合成,它有个比较与判断,情绪和理念等各方面的滋养和互补,化开与重塑等观察事物能力也在内。所以,同样题材,有的人把握不了,除了天赋,还有对上海这个根的认识差异。解决起来,有点难度就是了。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选和诗选各1部;合集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