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总有为难处
文/朱双顶
为人之难,难在受尘世之染却要保持洁身自好,处世俗之为却要独善其身,想着世人皆醉我独醒、出污泥而不染却又落入俗套。于是做人难就从古说到今而不停歇。那么,做人竟究难在哪里呢?
难与易,往往与人之愿相反,但人们总是喜好趋易避难, 为人难,难在言与行的背离、得与失的取舍根本上。事情有的可以实行,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容易实行,却很难得到成功;有的很难成功,却容易失败。所以《淮南子》上说:可以实行而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是取得与舍弃;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能实行的,是虚伪和欺诈;容易做而难以成功的,是事业;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的,是名声。于是就有了下列的为难之处:
有心作为,立志一展宏图,都不被人赏识而遭众疑,做人难,难在信与不信。春秋时,卫国人宁戚,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却因家贫无人赏识而不得志。他想面见齐桓公,却苦于投靠无门,无奈之下只得依托商贩的载物之车,而到齐国去做买卖,晚上借宿在郭门之外。夜里看到齐桓公来郊外迎客而心中悲伤,就敲打着牛角唱起悲凉凄楚的商歌,被齐桓公听见。齐桓公认为“奇异啊!唱歌的是个不寻常的人”,将他带回,在与宁戚交谈之后非常高兴,准备授他官职,却遭到众臣的劝谏。众臣说:“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君主不如派人查问他,如果是贤者任用他也不晚。”幸运的是宁戚遇到了真“懂”他的君主,齐桓公说:“不能这样。查问他是担心他有一些小的缺陷。因为别人的小缺陷而忘记别人的大美德,这就是人君失去天下贤人的原因。”于是齐桓公就召见了宁戚,在与他一番谈话后,认为他是个人才而给予了重用。人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宁戚的悲歌被君主听而奇,他的高谈阔论被君主信而用,真是人生难得之机。宁戚的诚换得了齐桓公的真,成为齐桓公五大主要辅臣之一,君臣由此开就一代霸业。信与不信需要的只是诚与真的和谐相生,这种和谐相生正是难的症结所在。
生于尘世,欲念不断,有身在江湖心系权势之念,做人难,难在舍与不舍。战国时,不恤国事的魏国贤公子中山公子牟,为寻求对权势欲望解决之途,就去问时为哲学家的詹何说:“身子在江湖上隐居,心里却挂念着朝廷权势,对此怎么呢?”詹何建议道:“重视生命。重视生命那么就会轻视利益。”中山公子牟不甘说:“虽然知道这一点,还不能够自我克制欲念。”詹何说:“不能够自我克制,就放纵自己的情感。放纵情感,精神还会有怨恨吗?不能自我克制而又勉强不能放纵自己,这就叫做再次伤害。再次伤害的人,不会成为长寿的一类人。”原来轻利而重生却是斩断欲根的利剑,那么重生而求生是不是也是一种欲念呢?所以还是存在做人难。保大存小也许是一种解决取舍之难的好办法,就是为人做事,要立足于对社会对他人以有利为大原则,以不害己不损己为小境地,决不做损人不利己之事。
修身立德,不做贪利之人,没想到有人为此都阻止了行善之路,做人难,难在收与不收。春秋时,鲁国的法律规定,有鲁国人在诸侯国中为奴仆的,有人能出钱赎回来,可以到官府里领取赎金。有一富人子赣从诸侯国中赎回了鲁国人,出于保持廉洁的本意,归来后拒绝了领取赎金。孔子听到后说:“他这事做错了。现在国家中富裕的人少而贫穷的人多,赎人而接受赎金,那么就是不廉洁;不接受赎金,那么就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从今以后,鲁国不会有人从诸侯国中赎回奴仆了”。原来收之则不洁,不收未必就善,竟是生活中之存在,所以收之要取之有道,拒之要绝之于贪。
避危就安,立于不败之地,不想事与愿违,做人难,难在知与不知。战国时,司城子罕担任宋国之相,他对宋君说:“国家的危险和安定,百姓的治理和混乱,在于国君实行赏罚。封官晋爵赏赐给予,这是百姓喜欢的事儿,请国君自己来掌握它;杀人判刑逮捕处罚,这是百姓所怨恨的事儿,我请求担负这个职责。”宋君听了很高兴地说:“好!我承受的都是美事,你担当的都是令人怨恨的事儿,我知道这样不会被天下诸侯取笑了。”宋国的臣子百姓自此都知道杀戮大权,掌握在子罕手里,于是大臣们亲近他,百姓畏惧他。等了不到一年,子竿便派人杀死了宋君而篡夺了君位。所以国家的权柄不能随便交于他人。原来心里想的与所能得到的竟这样大相径庭,美者败也,安者危也,这都是“只缘生在此山中”而浑然不知。所以,要警于美的诱惑,对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多思其因;要醒于安的处境,将权柄交于他人要多想其果。
贪小利而丢根本,顾眼前而失长远,是人们常犯的错误,做人难,难在不能区分远与近。春秋时,公仪休担任鲁相而特别喜欢吃鱼,鲁国的人都争着把鲜鱼献给他,公仪休拒绝接受。他的弟子问他说:“老先生特别爱吃鱼,但是送鱼你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因此才不能够接受。接受了别人的鱼而被免去相位,即使再喜欢吃鱼,也不能够吃到自己供给的鱼了。不接受别人的鱼就不会免相,那么就能够长期靠俸禄买到鱼吃。”原来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欲望,差别在于如何取得与抑制。为贪所图而放纵,是短而必失;为欲所抑而取之有道,是长而能久。
做人之难不因时代变迁而解决,只会是旧的已去新的又来,甚至是旧的未去新的又生,是层出不穷。但天下为公、公不害私、利他于人总是解决它的大方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回避、不惧怕,坦然面对坚持而已、取舍而已、摆正位子而已,再难也要做,做好选择才是正道。
二〇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朱双顶老师的《做人总有为难处》是一篇议论文,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中心论点“做人总有为难处”。然后提出4个分论点: 1.做人难,难在信与不信; 2.做人难,难在舍与不舍; 3.做人难,难在知与不知; 4.做人难,难在不能区分远与近。最后总结全文,指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议论文的要素有三: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就是作者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件事情提出的看法、观点和主张,要求鲜明、正确、有针对性。本文的观点鲜明,非常正确,具有很强的正对性。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事实和道理。首先,论据必须真实可信,能充分证明作者的观点。其次,论据必须必须典型,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第三,论据必须新颖,给人新鲜感,发人深思。本文的4个分论点,都举用历史事实来证明,不仅真实可信,而且非常典型,给人以新鲜感,让人信服。论证,就是作者用论据来证明作者观点的逻辑过程,做到以理服人,要求逻辑严密,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本文都是采用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每个分论点都采用事实论证,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举历史事实来证明,论证严密,逻辑性强,无可辩驳。总之,朱老师这篇议论文是篇精彩的文章 ,语言精准,结构完整,分析透彻,逻辑性强,具有文学性,极具可读性。(点评:杨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