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几年没有联系的姐姐突然打来电话,说慧清发表在报刊上的一篇文章得了大奖,请我吃饭。电话里听得出姐姐兴高采烈的样子,连说话声音都显示出一种自豪感。
我知道慧清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想,崇拜巴金、萧红和冰心等大作家,把巴金的家、春、秋连看三遍后跃跃欲试也想写一部情感恋爱方面的小说,撕了写,写了又撕,总达不到巴金的水平只好放弃。没想到,几年不见,让我刮目相看。
相比之下,使我惭愧。我初中毕业那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被分配到工厂当工人,改革开放后,高考开禁,虽然基础不怎么好,五门功课总算以280的总分挤进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段,三年后继续留校就读,直到本科毕业。我长期从事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学,直到退休都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更没有任何文学作品见诸于报刊杂志。
我非常了解外甥女慧清,喜欢成名成家,整天胡思乱想,平时学习成绩马马虎虎,毕业于普通职业学院,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整天闲在家里,姐姐找我几次,让我帮忙解决慧清的工作。在恋爱问题上,慧清也是高不成,低不就。我曾经把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介绍给慧清,见了两次面,人家不接受慧清;后来有人给慧清介绍了一个在地铁公司上班的小伙子,慧清又不愿意。一年前谈了一个对象,一直拖着,就是不肯结婚。现在慧清这么有出息,真是意想不到。
几年没见,慧清确实改变不小,从梳妆打扮上看,倒还是有几分作家气质。慧清对我这个舅舅还是非常敬重,知道我是学语言文学的,找出一篇准备发表的小说向我请教。这时,姐姐也捧出一大堆报刊给我看慧清发表的小说文章。我十分吃惊,慧清发表的这些小说都是大师级的水平,曾似相识,一时又想不起来。我认真看了慧清给我看的小说稿,觉得十分眼熟,高考时好像考到过类似的文章,一时又记不起来。看到淋漓尽致地描写“卢浮宫”博物馆,感到非常吃惊。
“你什么时候去过卢浮宫博物馆的?”在慧清面前,我确实有些孤陋寡闻。
“没去过卢浮宫博物馆就不能写小说了?”慧清一脸茫然。
“你没去过卢浮宫,对卢浮宫根本不了解,怎么可能把卢浮宫描写得这么详尽?”我感到不可思议。
“我......”慧清回答不上来,“我......看过一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
“是法国作家的小说吧?”
“嗯,”慧清终于承认,“是在一本外国文学杂志上看到的。”
我立刻道出了是哪个作家的哪篇小说,慧清一定是改头换面照搬照抄的。我又指着堆放在桌上发表在这些报刊杂志上的小说和奖状让慧清回答。
“所有发表的小说都是抄的,就是把原来的名字和地名改成别名字和地名。”慧清自认为很聪明。
你这样改写人家的作品,报刊杂志的编辑审稿时都没发现?”我更吃惊。
“我男朋友家里有一批50年代到60年代的报刊杂志,是他爷爷收藏的,本来想当废品处理,男朋友知道我喜欢看文学作品就全部拿来给我了。”慧清还说:“都几十年过去了,谁还会记得这些文章是谁写的?”
慧清说的也对,这些旧报刊上的小说我绝大部分也没看过,就是看过也都不记得了。
“你以为这些报刊杂志白登我的文章吗?我是花钱买的版面,”慧清说出了实情,“现在都是自媒体时代,每家报刊杂志部门都是自负盈亏。人家说了文责自负,多花版面钱,还负责推广,转载。”
我手指桌上的大奖问:“这个大奖是怎么得来的?”
慧清看着桌上的奖状回答:“这是一个文学杂志社举办的作品夺奖大赛,我的团队花钱最多,就得到了奖项第一名。”
我望着堆放在桌上的报刊杂志和奖状又想哭又想笑,简直无语了。这时姐姐忍不住对我说:“你也不要责怪慧清了,现在别说写文章造假,哪个大学教授的论文不是抄来的。人家大学教授大张旗鼓地抄没花一分钱,我家慧清花了很多自己的钱,不就是图个开心!”
我突然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论文总是不合格,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就说新片吧,”姐姐接着说,“你听没听说有个顶级教授新片造假,还骗了国家几十亿。”
“这个.......”我对这件新片造假案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经姐姐提起,对这起造假案感觉非常气愤!曾被炒得沸沸扬扬新片造假案不就是利用国家急需人才骗取国家钱财?我知道这个人叫陈进,最后还不了了之了。
我觉得陈进和慧清相比,慧清要比陈进好很多,不管怎么说,慧清只是花自己的钱买出名,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陈进完全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
姐姐见我陷入沉思,又自证清白:“不管怎么说,慧清没骗任何人的钱,花自己的钱就是图个名吧了。”
是的,慧清和陈进,虽然小巫见大巫,但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做出了欺世盗名的事,一个只是为了出名而投机取巧。想到这里,我没有批评慧清,而是鼓励她:“慧清,你这么喜欢文学,应该朝着这方面去努力,想当作家没有错,多学习,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生活经验,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一定会实现你的作家梦。”我不禁想起这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临别时,我跟慧清说:“过几天我送给你一本《文学概论》,认真学习,领会贯通,圆你作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