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林茂
编辑:艾宗升
1982年6月21日 星期一 阴转中雨 农历五月初一
今日随六连到文山的“盘龙河”观看基层连队是如何开展武装泅渡训练的,这是我从军以来第一次观看基层连队武装泅渡训练,既好奇又激动。这是政治处乐副主任安排给我的任务,他要我好好抓拍一些连队训练的照片,并写出一篇报道,并说这件事也给宣传股吴股长和徐干事讲了,徐干事又给组长也说了。
吃完早餐背上120相机,带上钢笔和笔记本急不可待赶到六连向连长和指导员报到,连部早也接到政治处派我去六连的通知,到连队后受到他们的热情欢迎。
今日天象阴沉沉的,一幅下雨的迹象。一团团凝固的积云昏黑又晦暗,使人感到生存的空间已被封锁。
全连干部战士挎上枪、背上手榴弹袋、雨衣和军用水瓶,每个人负重均在20多斤。机枪手和背冲锋枪的战士负重,则要比其他战士还要多些,因为他们多带了几个弹夹,负重均在30斤以上。

我们是列队小跑到达“盘龙河”边的,连长先命令在做热身训练,时间在二十分钟内,然后休息了半小时。只听他的一声号令,战士们军装也未脱,背着枪支弹药便跳进了河里,争先恐后向前奔突。我和连长、指导员及文书坐上一艘小船紧随其后。突然,距离船不远处一位新战士引起连长和指导员的注意,他正在水里扑腾,一口河水涌进他张得大大的嘴巴里,呛得他眼睛流泪,脸红脖子粗。连长和指导员赶紧把他拉上了船,他没等喘过气,就一把将连长推了个踉跄,转身又跳进了河里,哪里水急浪大,他偏往那里扑腾。我们除看到他戴着军帽的头和横在背上的冲锋枪及水瓶漂在河面上外,身躯和手榴弹、雨衣全淹没在水里,其他战士也一样。由于未脱军装,加之又全副武装,在水里的前进速度,远比不负重游要慢许多,体力消耗也特别大,因此泅渡的距离只有一公里。

新战士和其他战友奋力向前游,由于担心他们的安全,小船紧随其后。我调好120相机的光圈和速度,对准河里奋勇搏击水浪和激流的战士们“咔嚓、咔嚓”按下快门,将他们生龙活虎泅渡的英姿摄进了相机,定格在了胶片上。待回到团部电影组后,在进入暗房及时冲洗放大出来。
一公里武装泅渡结束上岸休息时,连长集合全连清点人数后进行总结,突然叫到:“李贵民!”他把三个字说得愣冲冲的,跟他那虎墩墩的个头很相称。

“你今天的表现我很满意,你不怕艰难和牺牲的英勇气概,让我很感动,不愧是我的兵!”连长的一通表扬,说得他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的…。
天空突然电闪,雷鸣,雨骤,风啸,盘龙河水在咆哮,纷纷沓沓响成一片。我想连长该下回军营的命令了。谁知他又发出泅渡的命令,全连按照原来的编组,又跳入河里,再次开始武装泅渡。

雨越下越大,风鼓着浪,浪接着风,战士们劈开浪头,向一公里以外的对岸挺进。半空中一个闪电,大家赶紧潜入水中,闪电过后,才抬起头来,继续向前进军。连长发出“加快速度”的口令。这时,风更急,雨更大,空中连连打闪,战士们几乎是潜水前进,只有换气时才偶尔露出水面。象这样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费更多的气力。
小船紧跟在后,河浪象一头发威的猛狮,把战士们整个儿抛起来,又狠狠地摔下去,河浪打在他们身上,象打在一座耸出水面的礁石上,溅起一束束浪花。突然又一道长长的闪电,紧跟着响起了炸雷,考虑到战士们的安全,全连一上岸,连长便下了全连跑步回军营的命令。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组织这样的训练,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而胜利,则属于抢在战争前面刻苦训练的革命战士们。
【作者简介】

张林茂,男,阳光军魂签约作者,参战老兵,中共党员。生于1960年7月,原35254部队,下乡当过知青,1979年入伍,参加过收复罗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拔点作战,转业后在检察机关工作。自幼喜爱文学,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中国检察报》、《中国经济时报》、《方园杂志》等媒体发表作品六百余篇。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