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行囊》诗集。2008年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08年获北京文学散文三等奖。2017年长篇小说《弄堂深处有人家》由丹飞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改偏电视剧的合同,2016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魔都咖啡》。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无法刹车》长篇小说。2020年12月获得苏州河公共艺术奖并将诗句镌刻于苏州河公共空间。2021年8月一首观舞剧《永不消失电波》的诗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推送。
丹阳路
陈佩君
1
弄堂的肠胃越来越萎缩
还好,我能挺着身子走
两只眼睛左顾右盼
并不时地要抬头看一看
唯恐碰触到墙角花盆里一些呓语
或者晾衣竹竿上的私情
当然每走两步
也会闻到从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
父亲满口的牙已所剩无几
光秃的树枝挣扎着
铺开一季绿叶
而目光瞒过无法融化的夜色
耐心地等待屋顶上那只野猫子
滑向沿街上
横倒着的丹阳路这块路牌
肠胃不时地嗳气
烟纸店的卷帘门也开始躲避太阳
月亮爬上摇晃的老虎窗
破茧而出的蝴蝶
从路口飞出去后
没有再归来
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叫我怎能忆起当年的风采
那些放任自流的时光
已不知道去哪儿歇脚
2
失物招领被雨水浸蚀
糊烂成一地的纸屑遗弃于水潭
这排孤单的楼房也发出感叹
什么时候谁能带走
器官早已衰老的我
满世界都在精彩
外来民工为讨生活
浩浩荡荡地惊醒了
这盏快要熄灭的灯火
在向家乡寄去平安
下意识地写下丹阳路这处地址
黑漆漆的电线
像一个患者肛门改道
将排泄物的袋子
摇摇晃晃地 耷拉着
而开裂和脱皮的墙壁
更像一个民工的手掌
他能证明给谁看
3
老鼠们顾不上白天还是黑夜
大张旗鼓地
串起门来
似乎如果再不传递信息
就觅不到需要的食物
猫与狗却相安无事
眼巴巴地望着天空
天空在流动
4
老虎窗循着远航的汽笛声
一边梳理心情
遥远的梦飞了过来
东方渔人码头
用一种愉悦的声音
抚慰着一双惺忪的眼睛
晨雾被推开
一辆堆放炉子的手推车
从吱吱哑哑的木制门里
抬出来 顺着感觉和熟稔的手势
关门 上锁
这辆懒得上油的车轮
就这样从沉睡中抽身
5
又到了晾霉的季节
拿出泛着脆黄的户口本
只想与同城里的梅雨叙旧
自己此刻的痛楚
但是我不会以人格作抵押
一张薄纸
怎抵得过一缕青烟
把潮湿的心事摊开来
又何妨
无人问津的小路
依然有零星的花草在生长
6
凿敲声从今夜奏响
吻合的拍子一夯又一夯
风戽威武与淤泥的河床
提起无数的冗杂
以及浓烈黢黑的天穹
梦 被喘息打桩声震碎
推开雾气湿浓的窗户
丝帛的睡衣飘逸一身的丝帛
剥落的城市已觐见废黜
久孕的图案于凌晨的那一刻
将要在柔软的云雾里蠕动 分娩
7
画半个圆
便绕过一地鸡毛
泛黄的记忆
成为谁的轴心
就此别过吧
瞧我的春天
念着念着就来了
【今音评论】
把握长诗内在轨迹的有序
丹阳路诗歌7个章节93行。留住一段历史的真实,在7个章节里都有着落。以落幕来展示和保留这片土地的未来和历史,其中的拓展之韵,是面对现实的人物静观社会发生变迁或正在变迁的态度。由舍和依这两者为主的结构出来的第一段,为第二段的寻和第三段的愁,向读者展开的是一幅带有矛盾结构的风景画。作为铺垫的三段一气呵成的用意,和第二个章节的三段关系,犹如音乐的长短音处理,显然,人物采取了音节处理的先长后短。
诗歌人物的认识上已经做到了尽力。能体验到的世界是高贵者不能皱眉,而卑微者可能被侮辱。这由第三段第一行“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反观中来。但是诗歌所提供第一段的诗语也存在着一个反转,一旦拆迁,住在这里底层的人,或许也会变成高贵者。
这个时候,可以看到诗歌人物在观察这个地方的时的良心有点痛的感觉,以第一章的第三段表现的最为强烈。所折射的是诗歌人物的逻辑,如果不住在这里,哪来的这番感觉。诗歌人物的自带立场,看得出来。这就是诗歌第二个章节的三个段落发展。主要以该章节第二和第三自然段迷惑为主,迷惑的对象与关系也就是“精彩”下的“外来民工”。凸显的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民生问题,于是诗歌第三个章节的诗歌语言有点炸响,是指第三章第一段第二行的“大张旗鼓”来体现。
在旋律上,有意识地控制了语言的亢奋与激情的程度,是以先强后缓的语调在反映人物想平静的心态,则主要是利用了第三章、第四章三个段落里的语言止扬的做法。可以由三、四两章三段没有一个江阳韵在句尾。而且像这样的处理,还波及到了第五章节的两段的尾韵正在逐渐拉升,如一个“抵押”,另一个是第五章最后一行尾的“生长”。
事物在这里想表明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所变。这个变,可以看作是诗歌里的活跃成分,以及是诗歌人物的思维,也处在一个积极的变化当中。这就是第六个章节第一段第一行的“凿敲声”所带来的希望。这个希望也是第六章第二段的领起语“梦”,并且由空格键把它单独出来的做法,也于是则构成了这首长诗的希望,它也是诗核。
可以讲,第六个章节也是诗歌的高潮部分。然而,到第七章是诗歌的尾声处理的冷静与独特,没有口号,没有激情,没有亢奋,而是有个深度思考的点就是一个人的“春天”,“念着念着就来了”。其中能够感觉到的是人物的气度。在推敲这首诗和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所要关注的人物气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点。比如从气度中看道理,从道理中去看创作的实力,这样说,已经涉及到了这首诗的本质,就是,弱者利用规则,强者指定规则。这也是诗歌的内涵。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和诗歌选各1部;合集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