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河南•商丘

世界视野 天下共享
佳作精华展示平台

听孙纲先生说应天书院......
郭向前 南湖泳歌
听孙纲先生说应天书院......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应天书院和范仲淹
【应天书院产生的文化背景】
北宋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前商为商都,春秋为宋都,汉为梁都,唐称睢阳;是后周归德军的治所,赵匡胤“诏定有天下之号叫宋,因所领节度名也”。故北宋的“宋”,就源于这里。1006年改称应天府,1014年升为南京。1127年靖康之变后,赵构又在这里建立了南宋。
应天府(商丘古城)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先商文明的故地,帝喾陵距此35公里,微子祠距此13公里,这里是春秋战国的宋国国都宋州。在春秋战国诸侯连年征战,黎民百姓在血与火中抗争,但在这里却出现了诸子百家“列巷而议,分徒而诵”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景象。道、墨、儒、法、明五大学派集中产生这里。在这直径不到一百公里,道家两大开创人物: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距此60公里,庄子故里蒙墙寺距此25公里;墨家墨子是宋国人;儒家孔子,祖居宋国;明家惠施是宋国人;法家贾谊虽不是商丘人,但他一生成就11年,近七年都在商丘地方。毛主席、鲁迅都说过: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是两千年来最好的政论文章。
郭沫若先生在《青铜时代》一书中指出:“中国的思想史上,自从有了老子、孔子、墨子这三位大师出现以后,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演绎出了一个学术的黄金时代”,“展开了中国思想史上灿烂的篇章”。这里是几位中华文哲圣人的故乡,是“中国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滥觞之地;这就是应天书院产生的文化土壤。
《应天府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也是四大书院中唯一被晋升为《南京国子监》的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从民办到国子监的典范。她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在一千多年来的中华教育史地位之高,没有哪里能取代。史载:“州郡置学始此”、“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它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遥相辉映。
【北宋教育政策】
赵匡胤登基之前,为后周归德(即商丘)节度使,宋太祖对商丘文化有着深层的了解和情感,于是建国之初就开始了“科举考试”。他下诏:“举士不论世家”、“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据姓名以闻,令复试之”。这是以国家法令颁布的最早“当务选擢寒俊”的诏书!其民本性之高远超以往。
科举(选官员)制度完备于北宋:太祖年间,每年一次考试,一次录取十人左右;太宗、真宗年间,每两年一次考试,每次录取100人;仁宗年间,每三年一次考试,每次录取300人。于是,北宋81榜取士六万多人,(盛世录取数千、其中天圣五年就录取一千四百多人)南宋49榜取士近五万人,两宋共录取十一万多人,是唐代的18倍,是元代的30倍,是明代的3.4倍,是清代的4倍。其中,寒门子弟比例高达60%之多。
【天下同文】
《应天书院》的前身即“睢阳学舍”。学舍初建可追溯到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唐安史之乱后和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百姓渴望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和安定的环境,一些志士文人隐居山林或僻野,从事教书育人的传承。
宋州虞城邑人杨悫(que’)于后晋以前(约910年),就应时代之需开始经营“睢阳学舍”,从事教书育人的传承。杨悫在宋州‘乐于教育,聚徒执教’,后得到赵直将军的支持。有宋州楚丘(今梁园区刘口鎭至西楚天集)人,戚同文(字文约904—976年)从小双孤,被寄养在宋州祖母的娘家。当祖母再故,他无依无靠。由于他聪慧过人,日诵一卷,(约915年前)被杨悫收养并诵读《礼记》。戚同文在杨悫的教导下,读书累年不解带,通古今经史。长大后,杨悫以妹相许。戚同文处五代丧乱,万民涂炭,杨悫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他说:老师不仕,我也不仕。他决心以教育感化乡里,盼天下同文,故取名“同文”。杨悫死后,戚同文继承了杨悫的教育事业。由于戚同文出身贫寒,学成不易,非常同情下层穷苦人,并且为实现贫苦子弟“天下同文”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中做出了卓绝贡献。至戚同文去世,在他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尤以北宋初年(任校长)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七榜五六十”的美称,创造了应天书院前六十年的辉煌。《宋史.隐逸》和《商丘县志》均载:“戚同文传“(请看版面......)。
《戚氏族谱》里,戚同文公画像赞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杨悫授以礼,徽之爱其诗。”
这里的“徽之”(杨徽之)是北宋早年最著名的诗人,是真宗皇帝的老师,深受真宗青睐和敬重。杨守应天府,对戚同文关爱有加,常召至郡斋,‘礼遇益厚,唱和不绝’。可见其关系之厚和学术之高。(是中华教育校长的榜样)。
【七榜五六十】
宋太祖执政(960—976年)的十六年间,由于戚同文与宋太祖生卒年月相同,戚同文把教学发挥到了极致:在每年一次考试录取十人左右的情况下,他的学生有“七榜五六十”的美称。961年状元张去华(睢县人)、967年状元刘蒙叟(宁陵人)、968年状元柴成务(楚丘人,今梁园区刘口鎭至西北楚天集)。十六年出现了三个状元,和白鹿洞书院一千年才有一个状元相比,应天书院领先太多了。此外,李昌图(宋州楚丘人,国子监)、李昌龄(参知政事)、李昌言(太子中允)兄弟三人均为太平兴国三年同榜进士。李昌言即范仲淹的岳父。
戚同文的儿子戚维、戚纶也是戚同文弟子。
【应天府书院赐額诏书】
戚同文去世后三十年,有“大中祥符二年,应天府民曹诚,以貲(三百万金)募工,在戚同文居所,造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余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府奏其事,上嘉之。于是,真宗皇帝表彰了曹诚的义举,下诏赐额“应天府书院”。《宋会要》里载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二十四日对【应天府书院赐额诏书】:
“应天府新建书院以府民曹诚为助教。国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经业,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常百余人。故工部侍郎许骧、侍御史宗度、仓部员外郎郭承范、董循、右谏议大夫陈象与、屯田郎中王励、太常博士滕涉皆其门人。同文卒后,无能继其业者。同文有二子:维,为职方员外郎,纶,为龙图阁待制。至是,诚出家财,即同文旧居建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五百卷,愿以学舍入官。令同文孙奉礼部舜宾主之,召明经艺者讲习。本府以闻,故有是命,并赐院额,仍令本府职事官提举”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这是1009年睢阳学社晋升为《应天府书院》的诏书,也是《应天书院》,名称的由来。至今2021年已有1012周年!
【范仲淹划粥断齑】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结束了山东的二十年寄人篱下生活,开始了在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他“决欲自立门户”,“感泣慈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这是范仲淹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进入了极度艰苦的五年求学生涯。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饞粥不充,日昃始时”。他初来书院,留下第一首诗:
《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
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
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
琴遇钟君恨即消;
但使斯文天未丧,
涧松何必怨山苗。
(展示在中国书院博物馆第一展柜第一帧)
范仲淹“涧松何必怨山苗”很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在应天书院苦读五年,渴求到了书院近乎完美的教育,坚持以“划粥断齑”苦读精神,树立了系统渊博的知识,还留下“皇帝,异日见之未晚”的历史佳话。
他毕业应天书院时,留下了《咏史五首》:
(陶唐氏)
纯衣黄冕历星辰,
白马彤车一百春;
莫道茅茨无复见,
古今时有致尧人。
(有虞氏)
成都成邑即天开,
终践尧基咏其哉;
但得四门元凯至,
九韶何必凤皇来。
(夏后氏)
景命还将伯益传,
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
岂是当时不让贤。
(商 人)
履癸昆吾祸莫移,
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
不念嘻吁祝纲时。
(周 人)
斧钺为藩忍内侵,
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烦渔火明天意,
自有诸侯八百心。
这是范仲淹通读了尧、舜、禹、汤、周的历史睿政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范仲淹要做“古今时有致尧人”。学成就初立宏大志,要做历代明君文武圣人那样的国家栋梁。
范仲淹参加殿试题如下:
诗:君子以恐惧修省诗(儒)
赋:试置天下如置器赋(法)
论:顺时知微何先论(道)
范仲淹以朱説名中甲科蔡齐榜第九十七名。从范仲淹殿试题目可以看到北宋那时的治国理念和应天书院的授课内容,是以“儒、法、道”包括自然科学为基楚内容的。
【青出于蓝胜于蓝】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书院沿袭戚同文“天下同文“的教学宗旨,给青年范仲淹的成长影响很大。从《宋史列传》中的《戚同文传》和《范仲淹传》对比,范仲淹和老师戚同文酷似一人。五年的应天府书院生涯,造就了一代大贤。看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事实:
戚同文传:
“与天下同文”,“贫贱不屈,刻苦好学”;
“读书累年不解带,大通六经”;
“质纯尚信义,人有丧者力拯济之,宗族同里贫乏者,周给之,冬月多解衣裘与寒者”;
“喜闻人善,未尝人短,贫贱不屈”;
“其徒不远千里而至,教诲无倦”
“不积财,不营居室。尝言‘人生以行义为贵’”。
范仲淹 传:
“以天下为己任”,“五年未曾解衣就枕,大通六经之旨”;
“少有志操,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一不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尝自诵曰:士当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为执经讲解,亡所倦”。“乐善好施,无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置义庄,瞻仰宗族,无间亲疏”, 而自己“不积财、不营居室”,“人有道义之乐,行骸可外,况居室乎?”
元朝赵孟頫 书并篆额《义学记》也载:
“...宋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为首。先是郡人戚同文聚徒讲授,士不远千里而至。文正公亦依之,以学同文为人质直,尚信义,宗族贫乏则赒给之,不积财,不营居室,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义为贵,安用是“义”之一字,实与公意合。暨公登第,立朝为首为帅,以至大用,名位日盛,禄赐日厚,遂成义庄、义学。……窃闻文正公早岁就学应天时,夜以继日,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糜度日,人不堪其忧。范仲淹的苦学精神被称为‘颜回转世’。“尝自诵曰:士当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忧天下’,必然有‘先知天下’的前提。知者获智、智达高远,高度决定视野。(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有此共同之处)
【范仲淹婚缘应天府】
在范仲淹进士及第后,任职太湖边的广德司理参军,想回归苏州范氏,被族人所拒。只得再次北调亳州,婚缘应天府李氏,封地宁陵。于是才有生子纯仁“睢阳少年”、“家计宁陵”、“有一支世居虞城”和书信“三郎秀才:前日专来宁陵,奉褐不遇,暂来南京…”等家书。说明范仲淹还是选择了应天府成为他的家居之地。于是,商丘便成了范家“外婆的澎湖湾”(见范氏和李氏族谱血缘)。(范仲淹是中国商丘历史上文化名人大家。)
【以天下为己任】
天圣五年,范仲淹在兴化筑捍海堰堤,突然母丧应天府,他再次来应天府守制,被知府晏殊聘请为应天书院主持。
这时已是北宋建国70周年,书院培养人才的宗旨“天下同文”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范仲淹力主改为“以天下为己任”,培养力任天下的经世之才。他身体力行一边任主持,一边担任“艺文和易经”两门课:“每出题必先自为之,让学生准以为法,于是学生四方辐辏。”
范仲淹“艺文”范文大量保存在《范文正公文集》成为珍贵的宋代教案典范。如《君以民为体赋》、《尧舜率天下以仁赋》、《政在顺民心赋》、《铸剑戟为农器赋》……等。以《君以民为体赋》为例,将君民关系理解为同一人体的头和四肢的关系,把民本思想提到空前高度。这也是东方治国理政理念一大亮点。
【南京书院题名记】
“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泽注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乃有睢阳先生赠礼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奋于丘园教育为乐。门弟子由文行而进者,自故兵部侍郎许公骧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祥符中,乡人曹氏,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之庐。学士之子,殿中丞舜宾,时在私庭,俾干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渎,时举贤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职方员外郎吉甫,时以管记,以领其纲。学士画一而上,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今端明殿学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记,前参子政事陈公侍郎尧佐题其榜。
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于鲁堂。辛甫如星,缝掖如云。讲义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然则文学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
观夫三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宜观名列,以劝方来。登斯缀者,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簪之善导。孜孜仁义,惟日不足。庶几乎刊金石而无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规此而兴,济济群髦,成底于道,则皇家三五之风,步武可到,戚门之光,亦无穷已。他日门人中绝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阳先生者,当又附此焉”。
写成在应天书院的《南京书院题名记》是他一生六篇记文的第一篇,《岳阳楼记》是第五篇。《南京书院题名记》这篇记文是四大书院等级最高、写的最好的一篇《记》文,也是他教育家的代表作。其中“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彰显了一个大教育家的风范。
请看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的三年里,爱待师生的几个动人故事:其一、张方平的故事:张方平年少聪明过人,但其父亲考进士多次未中。其母亲就带他来书院找其舅舅嵇颖,嵇颖是书院老师,与范仲淹同事。嵇颖和范仲淹看方平聪明好学,能力力惊人,就推荐他保送进士。后来张方平成为与王安石前后的宰相和出将入相的经国大才。他任四川三司使时,又发现了苏荀父子三人,并推荐到京城应试,而后出名。苏轼为了感谢张方平,一生来过商丘八次。并发现已经过世的范仲淹,他向范纯仁请求,能成为范仲淹“最后一名学生”,于是为《范文正公文集》写了《序》。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若挂名其文字中,做他最后一名学生,岂非畴昔之愿也”。
另一名学生是孙复。孙复闻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千里迢迢步行来书院拜谒。范仲淹赠他《春秋》一书,并给他一千缗。一年后他又来求援,范仲淹又给了他一千缗,并问他:你千里迢迢来求援,不浪费学习时间吗?孙复跪下将实情告诉了范仲淹,原来是家有老母重病在身,每天要百钱药费。范仲淹诚心救助孙复,就让他将老母带来书院,他以月薪三千给孙复谋一学职,以救孙复之难。孙复深受感动,日夜工读。后成为北宋三先生之首,给皇帝讲《春秋》的大师。范仲淹见到后感慨的说:“贫穷是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就要没沉沦了”。可见教育家的范仲淹爱才之切,育人有方。
所以,天圣五年殿试范仲淹的学生一榜双魁,王尧臣、赵概分别获取状元和探花,而名列历史之冠。
【上执政书】
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的同时,他还关心着国家的安危。他看到真宗皇帝驾崩后,仁宗皇帝还小,太后垂帘听政,王钦若等佞臣当道、国家隐患加重,百姓堪苦。于是范仲淹在任职的课余,给宰相府写了《上执政书》万言奏章。其内容可分六项:(全文如图 略)
一、固邦本,二、厚民力,三、重名器,四、备戎狄,五、杜奸雄,六、明国听。
这是北宋建国70年后,范仲淹根据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吏风败坏,外患深重的国情,提出的改革建议。此文成为他政治家的代表作。由于仁宗还小,没能得到重视。于是,北宋失去了改革的良机。范仲淹也因此受到既得利益者的迫害,曾多次被打成朋党,贬官外放。妻子受刺激太大,四十岁就离世了,给范仲淹留下五个孩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屡遭佞臣迫害,朝中正不压邪,主事官员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西夏趁机反叛,无人应对。有人推荐范仲淹能抵御西夏入侵!范仲淹为国家棄小家,携十七岁长子纯祐上前线杀敌,将四个未成年的孩子放在商丘寄养。于是就演绎了抗击西夏的“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三年历史。范仲淹处处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以《孙子兵法》最高境界:“以守为攻、有备无患、有征无战、弩弓营田”维持全线防御。他爱兵如子、爱民如父母,训练兵将,百战不殆。他给西夏元昊的《答赵元昊书》里写到:“宋夏人民本属炎黄子孙,历来都能通婚通商,今日为何刀兵相见,日血十万?”他从根本上解决以正义压倒邪恶!虽然时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撕心裂肺的亲情牵挂,也常有“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大爱无私的感慨。在延安宝塔下,巨大的摩崖石刻“嘉陵山”,叙述着他训练兵将的身影;宝塔山上《嘉陵书院》有着范仲淹最早办中国军校的汗水!延河水边有着学生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开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朗朗书声!范仲淹为了保卫国家,将应天书院的学生“富弼、李纮、张方平、王尧臣、赵概、范纯祐、范纯仁等等”带上战场,用生命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又用站位高远的智慧征服了元昊的野心,三年时间制止了一场民族战争!1043年春,“三月二十八,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范仲淹大获全胜,荣立殊功、出将入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一个范例!
随后,范仲淹班师回朝,又接受了《庆历新政》的改革任务,一场迟到十九年的改革,一个让“廉者泣,贪者慄”的正义行动,滚滚如潮,从开封府推向全国。
但,保守势力盘根错节,宰相夏竦盘踞安徽,一家之私占据了安徽省三分之二的土地,权臣比比皆是,于是皇帝采取了退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只得转锋科举,应天书院被晋升为《南京国子监》学,树立了北宋三大国子监的典范,开启了地方办学的教育黄金时期!应天书院为“天下郡县办学始此”,并且成为中华文化教育的新的开创地。
至今西南交大有碑文:“书院之制,两宋为盛,应天、嵩阳、岳麓、白鹿遗迹至今犹令人想见当时风流。应天一院,尤为特别。盖应天之建,仰给贤者曹诚所捐,此华夏百姓捐助大学可考之始。”全国各地为之效法,令北宋成为全民办学的盛世,可以说以应天书院开启的中国科举制度成为世界上(那个时期)政治民主、文化兴旺、经济富有、社会进步的第五大发明!
至靖康之变,书院毁于兵火,南宋在这里又建。数年后南迁,至南宋把应天书院模式带去,至临安周围书院丛生,达数百个,依然可见书院种子在全国发芽生根,薇然成风。“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范仲淹说“庠序列为郡国王风,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何时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于才难,亦犹不务耕而求获亦。”一个政治家的比喻,深切现实,感人魂魄!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要富强,就要从人才培养开始。“有教无类”、“天下同文”、“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一千年前,应天书院就为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全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希望游客和同学们在参观应天书院后能悟出其中精华,更加关心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谢谢大家!
符:巡揽应天书院歌
宋代南京国子监
——巡揽应天书院歌
中华文明五千年,
千载科举读这篇。
历经一百六八春,
宋代南京国子监。
楊悫赵直始私学,
曹诚舜宾书院捐。
天下同文初心鋻,
楷模丰碑范仲淹。
先忧后乐世代传,
校长榜样仔细看。
经历磨难励大志,
上执政书古典范。
归德千年千书贤,
高就名人家谱羡。
忧国优民也有咱,
继往开来续新篇!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孙 纲授课
郭向前整理2021年5月





商丘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会
青年文学家商丘分会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编辑部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编辑部
顾问:品墨 好人有好报 听涛观澜 绿水青山 豫洁 思航 水自成溪 宽阔 沐雪赏梅 古韵之声
法律顾问:林效东
总编:崔秀芬(秀美山河)
区域主编:崔秀芬(秀美山河)
主编:翰墨凝香
副主编: 林效东 好人有好报 德艺双馨
认证编辑:崔秀芬(秀美山河) 翰墨凝香 德艺双馨
实习编辑: 风帆 海纳百川 黄老邪书法
本期责任编辑:崔秀芬(秀美山河)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都市头条】【都市新闻联播】【德艺双馨】【海纳百川】[诗词雅韵][翰墨凝香][古韵之声]平台主编编辑可投稿至全国各大微刊平台,商丘头条专题栏目在百度上展示,让全球更多人观看,要求本人原创稿件,不得抄袭它人作品,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Sqttxmsh202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