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聚雅阁文学 关注精彩

聚雅阁文学投稿邮箱:
553952083@qq.com
炎天光里话立秋
唐元龙/文

重庆,在经历了两三个较为温和的夏天之后,今年,太阳公公又发威了。从7月22日起,连续9天的气温达到摄氏35至37 度,最近5天更是火力全开,冲上40度乃至41度的高温。有人于8月4日对重庆主城区几个标梽性地方进行了实测,得出了惊人的数据:14点沙坪坝步行街摄氏62.6度, 三峡广场62.9度,15点解放碑63度,千厮门大桥55度……在这样的上蒸煮的日子里,人们只好整天呆在屋里,靠空调过日子。在连晴高温的灸烤下,我有时会盯着日历,巴不得早早翻完夏天。想着,想着,60多年前家乡呼喊秋天的一幕又浮上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三伏天的夜晚,随着古镇那家标梽性的餐厅亮如白昼的电池灯的熄灭,各家馆子也送走了一O一厂(重钢)的最后一批客人,酒店里声嘶力竭的划拳声也终于划上了休止符,街心那两三家挂着亮油壶的烧腊摊主们也带着满身疲倦离去了……古镇顿时安静了下来。不!接着另一阵忙碌又开始了。大家纷纷在各家各户门前的街上搭设临时铺位。有的用板凳搭块门板,有的搁张凉板,有的支张凉椅,有的干脆把竹蓆铺在青石板上,人们或睡或坐,开始了纳凉休闲。

这时,还有群精力旺盛的小朋友,有的才从江边的草丛中捉亮火虫归来,都用透明的玻璃瓶装了,还在相互比赛谁是捉虫能手;不知是谁提了只蚱蜢,一不小心跳到了一位女生的凉床上,引起了一声尖叫,也引起了一阵骚动;唯有那一群“官兵捉强盗”的孩子们闹得最凶,叫得最欢……忽然,有锣声从场口传来。有人一看表,便说,这才10点过嘛,怎么就打三更了,肯定是打更爷爷看错时间了。又有人觉得不对,这锣声也不是三更的信号。待锣声近了,大家才听淸,打更爷爷喊的是“立秋了!”有位看过历书的中年人最先回豁过来,他对大家说:“今天晚上10:24是立秋节气的交接时刻,打更爷爷是在喊秋了。”听了这话,大家睡意全消,也跟着呼喊起来。于是整个古镇“立秋了”的声音便此起披伏,响彻了马桑溪的大街小巷。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流行于民间的喊秋习俗。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他们是:
祭秋,起源于汉代,其祭祀方式有两种,一是一家或几家,共同在田间地头摆上水果、糕点、米饭、酒水和香烛,祭拜谷神和土地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合丰登;另一种是一村或一乡举办秋社,除了杀豬宰羊外,还要唱大戏,庆祝今年丰收,祈请上天和祖先保佑地方平安,衣食无忧。这有王炎“炊粳酿黍作秋社,翁媪醉饱儿孙嘻”和陆游的“楚祠坐秋社,隋寺观夜场”等诗句作证。
挂秋,在重庆和四川还有湖南、安徽的一些山区,由于平地少,为了为止农作物发霉,常常将收获的东西挂在房前屋后进行晾晒,久而久之,就被叫成了晒秋。初来的人,往往把这些晾挂的包谷、辣椒当成了一幅自然的图画。这种随意而特殊的场景,曾被一些电影搬上了银幕,也成了画家和摄影师的创作题材。
在我国还有一个全民晒秋的大行动,这就是“六月六,晒衣服”。其实六月六只是个起始日期,至于结束,至少要到脱伏之日。人们会充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来杀灭衣、被、绒、服上的诸如螨虫等肉眼看不见旳细菌。这个行动,可要归功于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中华民族良好的卫生习惯。

咬秋,这种习俗于清朝年间流行于杭州等地。立秋日,大人小孩都要吃又大又甜的桃子,但每人只准吃一个,而且要把桃核保管好,待到除夕趁全家人围炉守岁之际,把桃核扔进火里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免除一年旳瘟疫。这大概是沿袭远古人们信奉桃木可以镇妖除邪有关。
迎秋,这是我国远古最隆重的官方活动。从周朝开始,每逢立秋日,周天子都要亲率文武百官去都城西郊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同时祭祀神灵。到了宋朝,皇宫里要在殿内移栽梧桐树,待到交节时刻,史官要高声通报“秋来了!”此时如果梧桐应声落下几片叶子,就会认为是吉兆,栽种梧桐的官员以及史官会受到宋皇的嘉奖。

立秋习俗中还有一忌:忌打雷。小时候,每到七、八月份,母亲总爱唸叨“打雷送秋,干断河沟”这样的民谚。在全国几乎都有类似的谚语,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些谚语,信也,不信也。中囯国土辽阔,肯定每天都有些地方下雨,有些地方天晴,又如何用谚语去分辨呢?但农谚是几千年来农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十分宝贵的。我认为,在具体运用这些谚语时,一是尊重老祖宗的遗产,二是要因地制宜,必竟几千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自24节气制定以来,我国已经历了数千轮中国节气,但人们却对立秋格外重视,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秋字说起。

查甲骨文的秋字,是上下结构的组合。上面是昆虫,下面是火,意即火烧昆虫即为秋。回顾远古的实际,当时说不上科学种田,往往快成熟的庄稼,遇到诸如蝗虫之类的害虫,便可使农民颗粒无收。他们唯一的办法是把害虫捉来,一火而焚之。对于收获谷物后剩下的桔杆,为防附着于其上的虫卵次年发育成虫为害庄稼,便将这些桔杆统统烧掉(当然,这里面也有烧灰为肥的因素)。所以,火烧昆虫即为秋字。现代的秋字,则是左右二部组成,左边为禾,代表谷物等庄稼,右边为火,代表太阳,表达的是,在火热太阳的照耀下,庄稼成熟了。故无论甲骨文或现代文中的秋字,都离不了农业的收成,所以人们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我们再看,农历24节气的框架是四个,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比较而言,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春天虽天气温和,百花齐放,但缺少收获。而秋天,阳光明媚,和风宜人,堪称金秋,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故古人有“春华秋实”之说。所以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秋天。而好多节日,如八一建军节,八月十五(农历)的中秋节,九月十日的教师节,十月一日的国庆节,九月九日(农历)的重阳节(老人节),现在国家又在秋分同日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赋予了秋天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还有点是必须说明的,秋天虽好,但立秋只是刚进入秋天的大门,天气还不能马上凉快下来。因为今年的立秋节气是8月7日(农历六月廿九日)14点53分交节,整个15天节气期间,正是我国中伏和末伏天气,人们常说,立秋后还有24个秋老虎。曾记否,重庆有一年中小学9月1日开学后,因连晴高温,又放假几天。直到白露时节方才凉快了。当然,那年是个特例,一般来讲,重庆在处暑后期一定会迎来一个爽朗的金秋时节。
朋友们,现在末伏已经临近,金秋还会远吗?让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宼”,痛打华夏秋老虎,一个遍地金黄,秋风习习的金秋季节就在前面。
2021年8日5日完稿于南坪聚丰花园


【作者简介】:
唐元龙,笔名荒田,男,汉族,1941年生,中共党员,原重庆市龙门浩职业高中常务副校长,现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重庆市诗词学会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