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泉
文‖马兰
恩施八月,骄阳似火。我脚下的这条小路简直没有尽头。翘首望去,它就像一条金色的飘带,蜿蜒迂回,若断若续,缠绕在郁郁苍苍的群山之间。常言道,“望山跑死马”。这话委实不假,我整整走了大半个上午还未翻过山呢。一时间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我不觉放慢了脚步,希望能找到一眼清泉。然而我失望了。环顾四周,只有一片嘈杂无休止的蝉鸣,更增添了炎热的气氛。就在这时,我蓦地发现前面不远的小路边坐着一位老人,他的身旁—嶙峋的岩壁下放着两只木桶。水!我惊喜万分地疾步走去。
老人满头花白的头发,身穿一套褪色的蓝工作服,坐在一块大青石上抽烟。当他看见我肩背的书画夹时,显得格外热情:“欢迎你,远来的客人!喝口清泉水吧。”
我渴极了,来不及道谢,便蹲在桶边大口地喝起来。嗨,真清凉呀,甜滋滋的!可是,喝着喝着,我一下怔住了,一缕细微的泉水从岩壁的缝隙中溢出,几乎是一滴滴地落进木桶,就像一串璀灿的珍珠项链垂挂在岩壁上。我不禁感到一阵愧疚:老人为接这两桶水,等了多久啊,我倒大方!毫不客气地喝着……老人似乎猜出了我的心思,笑道:“喝吧,姑娘,是去葛洲坝的吗?多喝点好赶路。”听老人的口音不是此地人,我便好奇地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他是位“老水电”,家住这座山下,三十多年来,他跟着国家最初组建的水电建设队伍走了大半个中国。现在退休了,不愿离开工地,就在这深山里设了一个小茶水站,为来这里运石头的葛洲坝工地的汽车司机沏茶送水。我问:“您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吗?”老人深情地说:“谁不思乡呢?老伴、儿女、房屋、土地......孙子会喊爷爷了,还没见过爷爷的面呢。叶落归根啊!可我们这些‘老水电’有个习惯,每当建成一座大坝后不见到发电是不忍离去的,不然总像有件心事未了。”说着,他挑起水桶,沿小路向山上蹬去。
我跟在老人身后,想起古人留下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心里不觉一阵小激动。
荆棘绊脚,杂草掩道,小路的坡度愈来愈陡,稍不留意就会跌倒,滚下山去。老人适度地晃动着身躯,肩上的楠竹扁担颤悠悠的,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桶里的水竟没溅出一滴。这绝非一日之功,我不禁暗暗叫绝。
太阳像一团燃烧的火球,越烧越旺,路边的花草被晒得无力地低下了头。我也觉得浑身火辣辣的,肩上的书画夹也沉重多了,就像背着一个大铅砣。我不时擦着头上的汗,嗓子干得又想喝水。可一见老人汗水淋漓却舍不得喝一口水,我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并且几次欲抢扁担,让老人喘口气。老人固执地拒绝了,还将我的画夹也挂在扁担上。“路不好走,别累坏了。”一会儿,老人放下扁担,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说:“姑娘,又渴了吧?再喝几口水吧。”前面不远就到大路了,搭汽车一会儿就到工地。我硬扛着干渴没有喝,我觉得哪怕只喝一口水也对不起老人。我只是怀着内疚的心情,跟在老人的身后,走着,走着......
上大路了,视野豁然开朗,俯首望去,但见渊深百仞,松柏横生,群峰嵯峨,大江悠悠;银灰色的大坝像玉带镶嵌在大江之上,一座座闪闪发亮的线塔像一支支玉簪插在万绿丛中。难怪老人不愿离去,这秀美的山景,壮丽的工程,该给老人以多少人生的情趣和享受啊!我回头望老人,只见他手拿书画夹,正默默站在我的身后。我从老人手中接过书画夹,说:“老伯,谢谢您。”老人笑了:“谢什么?葛洲坝人是最好客的。假若......”他厚厚的嘴唇翕动了几下,欲言又止,似乎有什么话难以启齿,眼里闪着一种希求的目 光。我正欲细问,猛听几声喇叭鸣响。循声望去,不知何时路上停着一辆高大的载重汽车。这时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手提一只橡皮袋,急匆匆地向我们这儿走来。他来到老人面前。焦虑而礼貌地问:“老伯,什么地方有水呀?”他说,他的车上装的是葛洲坝工程急需的物资,由数百里外的省城运来,由于冷却水耗尽,在这里抛了锚。
老人将脸转向山下。“水,山下有,可得走十几里山路哇。”说完,他默默地挑起两桶水,径直向汽车走去。老人蹬上车头,将水哗哗倒进水箱......我不禁愕然:为这两桶水,老人流了多少汗水啊!随之,我心里肃然起敬。
老人提着木桶跳下车,拍着小伙子的肩头说:“前面路宽,加大油门奔吧。”小伙子激动得手足无措,猛地给老人行了个举手礼,才兴冲冲地跳上了车。他得知我也是去葛洲坝的,便热情请我乘车同往。我怀抱书画夹坐在车上,向老人辞别,并问起他刚才没说完的话。老人憨厚而诚恳地说:“假若......有时间......画一幅葛洲坝的画......送给我吧。”
哦……多么可爱、纯朴的老人啊!我郑重地认真地点了点头。
车在大路上疾驶,我将头久久地探出窗外......我看着老人又下山去了,他身后,留下一阵朗朗的笑声,在这滴翠的山峦中回响。我仿佛又看见那蜿蜒的山间小路上,老人挑着两桶清悠悠的泉水在艰难地行走......啊,泉,生命之源,大自然的杰作——清亮、洁净、无私,这不正是这位老人生命和心灵的象征吗?于是,我精心地构思起来,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意境幽深的油画。


作者简介:马兰,七零后,湖北汉川籍,中文本科毕业,高教职称。系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书画院汉川分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汉川文采》杂志副主编。从教之余,喜欢写点随笔与感悟之文,尤爱书法与绘画艺术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