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银行风云》有感
徐杰东
春节前读了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缪荣株先生的《银行风云》,后来又看了再看,今天有几点感受想说说:
一、第一点感受:小说中的郑刚,人如其名,是一个正直刚强的银行业基层干部,同时也是缪荣株先生本人的真实写照。郑刚是我们这个时代基层优秀干部的一个典型。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涌现了一批敢于改革创新、敢于与不正之风斗争的一批好领导,这是时代的主流,尽管生活中有不正之风,有腐败分子。
我是几年前认识缪荣株先生的,那时候缪书记正在编写《姜堰名人》一书,这是一件对姜堰人民功德无量的善举。因为罡杨镇那时候刚刚从姜堰划归海陵区管辖,姜堰政协部门发文征集资料不好到达罡杨镇,我感到有义务提供一点我们罡杨镇的部分名人资料,我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自愿帮忙,在我看来这也是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和责任。哪知道,缪书记竟然还寄来了200元稿费,并且多次在交流中对我进行鼓励,鼓励我投身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因为缪书记的介绍,我认识港口的王志林、杨宝军等一班文友,他们创办了《港口古镇》公众号和龙溪文友群,从此我有了记录故乡历史文化、发表自己见解的窗口和平台。在缪书记的鼓励下,我渐渐喜欢上了家乡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一份快乐。
缪荣株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们港口镇担任党委书记期间,由于超负荷工作,常常夜不能眠,周而复始,长此以往,他感到半个头痛,右眼球渐渐地突出,经检查诊断得了内分泌失调即甲亢的毛病。后来县委领导照顾他身体调到人民银行后,还是老习惯不改,右眼生病,只顾工作延误了治疗时间,最终失去了一只宝贵的眼睛。缪书记调离港口以后,在港口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港口人民称他是难得的好干部,把他与三年困难时期的好书记杨志相提并论。
二、小说的景物描写十分精致,贴合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举两个例子:郑刚在大江治疗,失去右眼之后。有一段景物描写:“大江医院病区对面像天外飞来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园。每天清晨,郑刚带着袖珍收音机到园里散步。那里有茂林、修竹、草坪、喷泉、鱼池、游鱼、花圃、假山、小径。拂晓八哥鸟儿一声甜甜的、脆脆的叫声,树林里所有的鸟儿都投入了大合唱。阳光透过树丛,树影婆娑摇动。突然,喜鹊在窝的上空叫个不停,原来八哥们不做窝,想占喜鹊的窝,无奈喜鹊多,八哥寡不敌众。也亏八哥想得出,它在喜鹊窝上拉了屎,爱干净的喜鹊就放弃了现成的窝。郑刚漫步其间,想得很多,很远。人和鸟也有相同的处境。置身于这袖珍花园,他仿佛回到了大自然。这对长期住院的人是多么珍贵的世外桃源啊!
”八哥想占喜鹊的窝,爱干净的喜鹊放弃了先成的窝,预示着主要人物——郑刚最终离开银行,所谓“回到大自然”就是作者自己离开政坛、退居二线、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郑刚从大江治疗回来以后,有一段描写:“郑刚望着门前一群黄嘴小鸭呆呆地看,凝神地想:亲亲热热的一群黄嘴巴小鸭,同来同往,同嬉戏,只因为发现了一只小蚯蚓,小鸭群立即乱了营,其中一只首先抓到了,于是它便惊慌地叼起小蚯蚓四下里望望,撒腿逃离了大家,独自享用起来。小家伙们见它蹿离了,便“叭叭叭”地放开脚一窝蜂地紧追不放,眼睛盯着,嘴巴抢着,像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你争我斗,硬想从那小鸭嘴上,把那条已吞进嗓子一半的小蚯蚓啄下来。直等到那只小鸭拼命地扬起嘴巴,狠命地咽下了那只蚯蚓,伙伴们马上像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又同来同往,同嬉戏和好如初。” 作者直接点明了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而这一点,人类往往不如。有的人只要有一点伤害自己的利益,便耿耿于怀。跟那群黄嘴小鸭相比似乎也是一种倒退。何不学那群小鸭呢。”文章展示了郑刚刚正不阿的性格背后,有着中国人最朴实的、最善良的品格,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善良源自于他母亲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所以,郑刚虽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斗争,而自始至终都是待人真诚、与人为善,这也预示了人物的最终命运,最后是急流勇退、回归本性。
主人公郑刚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真实写照,缪荣株先生最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小说的结尾好像意犹未尽,实质意味深长。小说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就在这时候,忽然从上面传来了消息,傅六八送礼送到上面某首长,且这时的傅六八却突然检查出患了严重的脑萎缩,又有老年痴呆的症状,住进了省医院。省行调查组回去后,怎样汇报的?省行党组又是怎样研究处理的?邱木中、傅六八、郑刚的命运如何?”看到这里,我当时认为还没有结束,就向缪荣株先生发微信,要求阅读下面的内容,缪书记告诉我小说全部结束了。我才明白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形成多种可以想象的人物结局,好像意犹未尽。实际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结局肯定是必然的,正义必然得到伸张,邱木中、傅六八肯定会得到组织的处理,而郑刚则可能因为身体原因退居二线。

徐杰东,中学高级教师,泰州历史学会会员,有村史《千古长怀桑家湾》一书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