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人居,如入兰止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这是刘向在《说苑》中引用孔子说的话,至于说是不是孔子说的,就不知道了,在前面还有一段话也说是孔子说的:不知其子,视其父(不过当我们看到房祖名和李天一时好像不能这样说);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不过这句话在《史记•田叔列传》中也有,人家说是古书上说的。
总之,不管是谁说的,我们后生小子聆听教诲:不了解一个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
还是知识不丰富,再查资料,这是《孔子家语》里的话,但上面已经写了,写了就写了,总是辛辛苦苦写的,做个没有知识的见证(不过再看这个,早本的《孔子家语》已经遗失,今天见到的是三国魏王肃的,刘向比王肃早,真的说不清楚谁抄谁的)。
孔子是评价他的弟子时说这番话的,看来孔子这圣人不是白叫的,所以人家看问题很透彻,说的也很经典。
不过鲍鱼是名贵的菜,海产“八珍”之一,位列“鲍、参(海参)、翅(鱼翅)、肚(鱼肚)”之首,怎么能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呢?
这只有问孔子,但孔子已经死了。不喜欢鲍叔牙(鲍鱼就是因为人家爱吃才姓鲍的),好像不是,孔子既爱又恨管仲,按照孔子上面的意思(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的兄弟),最好又是最坏的,说鲍鱼最合适不过了。
光打声母“byzs”,还有“板垣征四郎、毕业证书、白衣战士”一股脑地都出来了:板垣是个腥臭的坏家伙,二战的甲级战犯;而毕业证书就是让人既爱又恨的家伙了,辛酸苦辣、荣辱酸甜,说是芝兰之室,又是鲍鱼之肆;白衣战士呢?生死之间,还是一个相对的含义。
有一个名词叫空谷幽兰,那是一种尘世不染的境界,梁羽生先生很喜欢,在他的《萍踪侠影录》和《云海玉弓缘》中提到主人公云蕾和谷之华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提到,折射出他和金庸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尤其在封笔后,一个不甘寂寞,一个隐居澳大利亚颐养天年,但不耽误人家成为两个丰碑。就像孔子说这个成语时评价的两个弟子:子夏和子贡,不耽误人家成为贤人。
潜移默化真的很厉害,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写得很清楚,所以说《颜氏家训•慕贤》中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民间有流传夫妻像的,说是生活久了的两口子会不知不觉地有点相貌趋同,还有人说住在同一个寝室的女孩子的月经也会莫名其妙的趋向同一时间。
用“潜移默化”当博客名觉得也算有个性,但叫“鲍鱼之肆”就更厉害了,还弄了个主页,就知道啥也不新鲜,不怕想不到,就怕不敢玩。
用我曾经的座右铭作结:勤学如春之苗,不见其增,日渐其长。
不过还有下一句:辍学如磨刀之秋,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那就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