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县政协张泽民同志在“姓氏文化研究会”里发了一则碑文,是邵次公写的“洛宁雷先生清德之碑”。碑文讲述的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我县坡头村雷同声先生的生平事迹。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三.“科贡”记载:“雷同声由廪贡任新蔡县教谕”;
又有卷三.“封赠”记载:“雷玉山(子同声),五品顶戴任新蔡县教谕,诰封奉直大夫”;
雷兴山(据碑文应为雷同声伯父)“貤封奉政大夫”。
县政协张泽民同志所发碑文,与县志所载相互认证,也帮我们进一步了解雷同声的生平细节。
原碑文,字词深奥,艰涩难懂,有些冷僻字,在普通字典、电脑、手机字库中缺失,难于查找,对理解文意造成一定影响。
现将原碑文图片转发并转抄。碑文中原有,但复制不出来的冷僻字以O代替:
一、碑文原文
洛宁雷先生清德碑
先生諱同聲,字應甫,姓雷氏,河南洛甯縣人,世居坡頭邨。累葉懋聞,鞶艾趙缭,玄媺俶德,亶贻來昆。
考玉山,孝弟力穑,勞嗛有終,伯父興山,竺信貞固,篤厚誠實,唐栘連萼,匏筦勰響,靈戫所都,式降高賢,先生同氣二人,雁行序長,童咳岐嶷,齊敏龔孝,為伯父所容。
魁紒就傅,躬行亟敕,咼珍韞朴,幽采夜發,梣木區萌,氣搑霄0,遐近知者,交口敭搉,甫冠入縣學,補廪膳生。辭翰瑰麗,公卿仄帶,為大梁書院上舍生。六藝七録之書,太平經國之略,儒術诚正之理,靡不绲達典要,窮撢秘眇,繇是文藻矞皇,才性彉展。餘事學書,雅有唐賢風格,聲華彪炳,弁絻士林。以國子贡生選授新蔡縣教諭。時值新政施行,先生输奉錢,剏立两等小學,鼓匧勸業,以道誼諭民,以詩禮餝士,昕夕蔑莫,文教份份,十又餘年,膏澤四O,弦歌競起,黔獻擩其德,横塾濯其風,迄今称颂弗替,皆曰雷先生吾良師也。
秩满,大吏命就省城法政學堂肄業,意在儲新政材。亡何畢業,而鼎革事興,先生掛冠归田。春松秋蕙自領馨逸,白雲元鹤永契素懷。中間曾任勸学所所长、平糶局局长、縣志局局长,嘉惠枌梓,痀苦弗避,竭志悴力,一如在官。
夫其出處語默,動與議程,棲隱勤事,不O其撟,古之君子,胡以逾焉!元禄弗融,壒焉契闊。
民國某年,歲舍某某,某月某日,奄疾告終,春秋五十有九,夫人某氏,子某某,從子某某,雝穆龢呴,俳緜世業。先生既殇,甸里賓朋親爨,鄰舊莫不O泗感念。辍舂絶瑟,OO共辞,伐石述德,用彰清躅,在昔林宗有道之碑。元卓校官之讄,流曜悠遠,傳馥曠世,缅维景行,瞻仰何窮。
迺申頌曰:於昭雷君,崈少之靈,涵光屨顺,才以道成,梨庶圭槷,鄉遂典型,亦见亦隱,如璧如珵。屹矣豐碑,敻则令名,川陵可徙,神保永甯。
二、字词注释
1、累:集聚
2、葉:同页
3、鞶:Pan荷包,鞶帨,谓学者文繁辞碎
4、趙:超
5、媺:美、善
6、俶:厚、善
7、亶:诚然、信然
8、弟:同悌
9、穑:收获谷物
10、嗛:通谦、歉
11、連萼:兄弟友爱曰棠棣连萼
12、勰:协调和谐
13、戫:有文采
14、都:首领
15、式:榜样
16、氣:气质
17、嶷:聪慧杰出
18、龚:通恭。恭敬
19、紒:ji,束发
20、亟:屡次
21、敕:通饬,整饬、告诫
22、韫:蕴藏、包含
23、發:发奋、奋起
24、區:区别存疑不言不知
25、搑:rong收
26、霄:通宵。宵衣旰食即天不亮就起身,天晚才吃饭
27、敭搉:传扬称颂
28、甫冠:方成年
29、廪膳生: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
30、辭翰:文辞、辞藻
31、仄带:倾斜引导
32、上舍生:古
学校生员分三等,一等称上舍生,清代作为监生别称。
33、六藝: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六经
34、七録:七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仪理、春秋、礼记,也是书目名
35、經:治理
36、撢:探
37、秘眇:细致微小
38、矞皇:美善
39、彪炳:文采焕发
40、弁:最前面
41、士林:学术知识界
42、國子:国子监,即太学,最高学府
43、教谕:县学学官
44、輸:捐献
45、剏:创
46、餝:同饰,华美
47、莫:通谟,谋划
48、份份:文雅的样子
49、膏泽:比喻恩泽
50、擩:沾染
51、横塾:横通黉,学舍、书塾
52、肄业:研修学习
53、鼎:大
54、挂冠:辞官
55、嘉惠:施加恩惠
56、枌梓:家乡
57、痀:驼背
58、出处:出仕和隐退
59、棲:忙碌
60、撟:强
61、融:长
62、壒:尘埃
63、契闊:勤苦
64、从子:侄儿
65、雝穆:和睦
67、呴: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68、緜:延续
69、清:廉洁
70、躅:足迹
71、林宗:隐居之地
72、校官:刺探百官吏民的官
73、景行:崇高的德行
74、迺:乃,于是
75、於:乌,叹美声
76、崈:古崇字
77、圭槷:以此为法度标准
78、乡遂:古代与“国野”对立的制度。国都四邻为国,国内设乡,其余为野,野内设遂
79、敻:通迥,远
80、陵:大土山
三、直译文意
洛宁雷先生清德碑
先生名同声,字应甫,姓雷,河南洛宁县人。世代居住坡头村。
先生勤勉于书页中,有广大的知识见闻,文辞美好,超过周围的人,精神幽深微妙、高远莫测,品德美好善良,这些实在应该遗留给后裔子孙。
先生父亲名玉山,为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尽力从事农桑,勤劳谦虚终生。伯父名应山,笃厚诚实,坚贞不移。兄弟联芳如棠棣竞秀,和合似花萼相辉,二人协调和谐象匏管发出宏亮声音,美好和善於始终,成为大家的榜样。
有天降大贤作为榜样,先生同时受父亲、伯父二人气质影响,全家长幼年齿有序。有长辈在前面引导,先生幼年即能善解人意,表现杰出,同时机警聪明,对双亲恭敬孝顺,为父亲、伯父所接纳喜爱。
稍大束发后,趋从师傅教导,并身体力行,接受师傅整饬告诫,重视养成敦厚质朴的性格,聚集潜力采集知识,彻夜发奋。对知识区别存疑、不言不知,注意发现新的知识,收养气质,宵衣旰食。远近知道情况的,都众口同声,予以传扬称颂。
刚成年加冠,就入了县学,补为廪膳生员。文辞颇具文采,辞藻珍奇绮丽,高级官员都对他倾斜引导,成为大梁书院监生。那些六艺七录之书、使国家安定的治国策略、儒家学术的诚正之理,无不束理通达要典,尽力探求细致精到之处,因此文辞美善,才智灵性得以满满施展。余时从事书写,字迹风雅很有古时大贤风格,名声繁盛,文采煥发,在学术知识界名列前茅。而后以国子监贡生身份经选拔授於新蔡县教谕官衔。
当时恰逢新政施行,先生捐献薪奉钱,创立两所小学,发动提倡勉励学业,用道德纲常告谕百姓,以诗书礼仪增加士人华美形象,朝夕无不谋划。文质彬彬从事文教十余年,恩泽遍及四方边地,使礼乐教化强劲开始。百姓贤达沾染恩德、学舍书塾感受教化。直到现今称颂不断,都说雷先生真是我们的良师。
任期届满,上级长官让先生到省城政法学堂研修学习,意在储备推行新政的人才。不久就毕业了,然而,大革命事兴,先生辞官归田,长年种树植草,自我欣赏馨香、享受安逸,闲云大鹤正合平素的志趣。期间担任过劝学所所长、平粜局局长、县志局局长,施加恩惠於故乡。即使累得驼背受苦也不回避,竭尽全力,完全像原来做官一样。
对先生的出仕和隐退,保持沉默不语,位置的改变也不参与评论,但先生无论忙碌工作还是退隐归居,那努力做事的精神、不可掩饰的立志强势,古代的君子哪里可以超越他啊!
原本大善,却福禄不长,化作尘埃。一生辛苦勤劳,在民国时期,不知哪年在哪间房屋哪月哪日,奄奄因病告终,享年五十九岁。夫人某氏、儿子、侄儿,和睦团结,继承绵延祖业。
先生既已为国而亡,附近宾朋亲自帮忙烧火做饭,邻居旧好说起来无不涕泗交流、感恩怀念。大家停止劳作、杜绝器乐,众口共言,愿采石树碑记述先生恩德,用来彰显先生廉洁清白的人生足迹,在往昔先生隐居之地建有道之碑,高大直立,让考察吏民的官员为之神佑,使先生光耀久远,传馨香于后世,缅怀维系崇高的德行,让后人无穷尽瞻仰。
於是,申述赞颂说:呜呼,彰显雷君,崇高英灵,涵养广大,和谐顺遂,才因道成,众人美好的榜样,乡里成功的典范,亦现亦隐,光洁如玉,高耸的丰碑,远播的英名,高山大河可以迁移,先生不变的英灵,会保故乡永远安宁。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