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散记
吴熙禄

前些年从柳明瑞先生和族侄吴茂明的考证文章中得知,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有八世叔祖吴鸿功题写的《太昊宫》诗碑,(1)刻石歌颂了人文初祖伏羲的开天辟地之功和庙宇的悠久,不仅书法功力深厚,深得“颜体”真传,而且一句“残碑历宋元”,把庙宇始建年代向前推了两个朝代,文物价值极高。鉴此,作为后人自然是深感荣幸,心向往之。本月十四日,借孩子去青海探亲之机,踏上缅怀拜谒之旅。
途中驻足游览的第一站,是山西省介休市绵山余脉的张壁古堡。此堡令人惊异的不是集军事、星象、宗教、民俗、农耕多元文化于一体的明清建筑,而是用于军事防御的万米地下通道。此工程的起始,竟比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老百姓对付鬼子汉奸的地道早了一千六百多年!它不仅是本村近代之前的千年防御工事,在现代革命斗争中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下到地道,冷气袭人,梦幻般穿越到中国的北朝时期。洞道分三层,迂回曲折,上下叠加,犹如迷宫;供防御用的各种套洞,设计颇具匠心。看现场,若外敌入侵,肯定是有来无回!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地下防御工程!
到达探亲目的地的第二天,在亲戚的带领下先游览了塔尔寺,后 一路西南,来到了青海省贵德县黄河上游正规意义上的第一座黄河桥。在此令我震撼的不是大桥的结构而是桥下的河水,它一改印象中“黄河水黄”的印象,碧绿清澈,通透空灵,面对久违了的大自然“贡品”,简直想跪下去,揖拜西域山水的这份圣洁!回忆早年家乡的清流,在这里我找回了童年!
受其感染,我连夜写了《眷恋“人之初”》小文,以大河源头的洁净比喻人之初的童真,抒发了社会大染缸销蝕天性的慨叹!发往朋友圈,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站,是北上门源县、祁连县赏油菜花。沿途步步登高,第一次近距离亲吻蓝天!好多人熟知唐朝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诗,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知飘然过多少文人墨客!可这“空悠悠”如何形容,或曰什么样子?直到亲临高原,仰望峰峦之上去留无意、悠然自得的朵朵白云,方悟“悠悠”之意境。
蓝天白云下,四野连片的油菜花泛着金黄,散发着缕缕清香,吸引着四方游人;红男绿女镶嵌阡陌,构成一幅天地人融合的巨幅画面!这份美醉了的仙境焉能独享,于是我利用手机边拍边发,来了个“现场直播”!
故乡的几位友人反馈神速:不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吗,怎么那边的油菜花“始盛开”?不用我解释,他们看了我穿着面包服的留影,就明白了!“高处不胜寒”。在这里,油菜种植和花期比内地推迟了近两个月!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青稞”的名字我是从歌颂解放军的红歌中听到的,亲戚送的青稞酒,我也喝过。然“青稞”是什么样子?没见过,也没处想。我问起,陪游的亲戚指着远处油菜花旁边的一片绿色作物说,那就是青稞。我走过去一看,哎呀,青稞,原来就是与我等“失散”多年的大麦啊,只是麦穗小巧柔弱了许多,不过,那“锋芒”也是够长的!

这大麦几十年前我们家乡年年种,不知怎的“流落”到西域,更不知为何改名换姓,叫起了“青稞”!后来查资料得知,是我自作多情了:青稞是大麦不假,然是大麦的一种,因在高寒地域种植,营养成分上有自己的特点。这名,可不是凭空改的!
次日,从祁连县南下,越过海拔四千二百多米的一条山脊,经数小时的奔波,来到了青海省命名的发源地——青海湖。据资料介绍,青海湖,藏语是“措温布”,意思是“青色的湖”。湖面四千五百多平方公里,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湖泊,且是咸水湖。它像一颗硕大的明珠镶嵌西域,披绿荒漠,展示了高原山河的壮丽!
歇息一晚,第二天上午尊安排十点多来到湖边,远望无边的碧波,一扫高原的贫瘠干燥,令人心旷神怡!这哪里是西域啊,恍惚间好像是来到了江南!只是比南国水乡清爽空灵了许多!
游人踏着浮桥,在海鸟的翻飞中排队上游船。不一会,视觉中青山“倒退”,船开了。探头俯视抛起的水花,犹如天空掉落湖面弹起的散乱云朵,也像墨玉堆里间蹦出的晶莹玉石!环游千顷碧波,荡尽一路风尘,这份清心岂是一个“净”字了得!
此情此景,我自然还是不能独享,伴着水花声即兴构思了几句感慨,连同照片“直播”文友,欲为内地酷暑中的知音送去意念中的清凉!果然有文友“心有灵犀”,发微信言说陪我神游了“太虚境”!
游完青海湖,第二天观瞻了西宁市城东区的北山寺。

至此,作为家庭探亲计划已告完成,然作为我,归途,才是是奔赴目的地的征程。
出西宁一路下山道,不多时来到兰州,旧地重游,很想到参军时的新兵集训地——甘肃省行政干校看看,无奈在高楼大厦的覆盖下已无从寻迹。在“百度”提供的参考地址前留影,勉强了却了多年的心愿。尽管拍照地址存疑,然兰州市作为我从军的第一站,错不了!
车上瞭望,穿越兰州市的黄河以及上面的铁桥,周围的土山,五十五年后再次映入眼帘;新兵集训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耳边又响起“红色的帽徽红领章,红色的战士红思想”与护校女兵的拉歌声!

出兰州奔天水,总算驶向我心目中的正途。数年的夙愿即将实现,心情超越车速。到达后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留有先人遗迹的伏羲庙(别称太昊宫)。据记载,中国三皇之一的伏羲就诞生在这里。后人为纪念人文初祖,在此建庙祭祀。世称“羲皇故里”。
我迫不及待地进入圣地,搜寻碑廊。在目光扫视中穿越“一进”庙院,进入“二进”主体庙区。可能是心有灵犀吧,进入后目光向东一扫,碑廊就在眼前,凭着以往看考证文章中插图的印象,径直走到“目标”碑,弓腰一看,碑面模糊的文字经过辨认,此碑正是我心仪已久的叔祖吴鸿功题写的诗碑,多年的憧憬就在眼前,那份激动无以言表!
如果先人在天有灵,看到大哥吴鸿渐的第十三代后人凭吊碑前,当魂归甘陇,含笑九泉!(2)我整衣肃立碑左,镜头凝固瞬间。以碑代祖,实现了穿越四百余年的祖孙“合影”!我相信这一刻会铭记族史!
天水圆梦,归途又遇惊喜。夜幕中宿住临潼宾馆,又勾起我五十三年前的一段记忆。一九六八年春天,我参加军区通讯报道学习班,期间到临潼机场实习采访,抽空与战友匆游华清池,捉蒋亭,始皇陵,旧景如昨,心情不能自已!凌晨写《夜宿临潼》分享友人。

上午游览“兵马俑博物馆”,首先在馆前拜谒“千古一帝”!之后如愿领略了当年无法看到当然也是无曾想到的地下战阵。看到“沉睡”两千多年“醒来”的秦朝兵马,那气势足以解释根扎莱芜的嬴政老乡,何以扫平六合,一统天下!
告别骊山,迎送西岳。归途中车轮滚滚,甩掉一路征尘;车窗内思绪缕缕,回放沿途记忆!虽说此行大饱眼福,但视频中的河南水患,还是冲淡了西游中的情趣!用岳阳楼上的一副楹联形容,可谓“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感受总是立体的。
二十四日晚八点,满载圆梦的欣慰,旅游的观感和数日的疲劳,回到自家住地。消除劳累后,拣途中印象深的景点和感受,留下这篇散记。

2021年7月二十八日于莱钢金鼎花园
注:
(1)吴鸿功,莱芜历史名人吴来朝三子。“一门三进士”之一。万历十六年乡试“解元”(第一名);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陕西参政、固原兵备道。
(2)吴鸿渐,吴来朝长子。万历五年贡生。任直隶庐州(今合肥)通判。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