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故事•薛氏祠堂
文/薛玉林
祠堂,何为祠堂?
度娘说,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而据有关历史记载,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期,才发展到高峰。
一个宗族的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中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在我的故乡薛北庄,曾经有过两座祠堂。一座是杨氏祠堂,一座是薛氏祠堂。
杨氏祠堂,我没有:见过它具体的模样,只是听大人说过而已,杨氏祠堂的位置在薛北庄西桥河南南汪塘北边,是一幢砖木草顶的房屋结构,三间两厢的平房,大门朝东,门头上嵌有一块石匾,上面刻有四个正楷大字:“杨氏祠堂”。民国以后,为杨碧臣先生居住办垫馆为生的地方,后来成了一杨姓居所。
薛氏祠堂,我不仅见过,还与它有过多年之交。我在里面读完小学,又读完初中。也就是说,它曾经是我这一生中的小学与初中的母校。
薛氏祠堂坐落在薛北庄中桥(此桥已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拆除)略偏西一点的河北巷口的西侧,大门朝东,与现在的薛北供销社西墙仅一巷之隔。
薛氏祠堂东西向长约近40米,南北向长约60米左右。在一个小小的古老村落来说,真可以算是规模宏大的建筑了。房屋为青砖小瓦结构,房子的梁柱都采用粗大的杉木,直径均足有小笆斗口一般粗大,蔚为壮观,古色古香。
近六十年前,我入学时,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大门前的砖砌照壁,是用方形罗转砌成的,斜对角嵌成壁面。照壁顶部盖小圆瓦,壁身壮观大方。走过照壁,跳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开阔的广场(那时,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操场)。广场南面是沿街而居的民房后墙,西面是从南到北的高高的院墙。大门的左手边有一排门朝西的房子,那可是我初二时的教室哟。右手边也是一排门朝西的房子,一直是中小学老师共同的办公室。南山头墙上有个高高的钟楼,上面挂有一口大钟,钟绳一拉,大钟的钟锤撞击钟沿,宏亮浑厚的声音便传得四村八乡都能听见。
进入大门右拐向北走过老师的办公室,左拐便是一排东西向的房子,即前进五间大厅;据说它的西厢三间以前是族人议事办事的用房和厨房;东厢三间的北面有一间厢房放有水龙(消防工具),中间还有守卫人员住房,南一间大门楼是进出通道。我上学的时候,见到的是这排房子最东面的二三间是老师们的宿舍和厨房,其余的便是作为教室之用了。
祠堂后身从西到东,一长排房屋,那时也都是我们的教室。
据说祠堂早先门栊上嵌一长方形石匾,刻有四个正楷大字“薛氏宗祠” 。 大门楼里墙壁上刻有石碑文字记载。大厅厢房外有檐廊,大厅内北边设有板壁屏风。每年祭祖时挂大谱。屏风后八角门,通往后进五间平房,走廊上一排玻璃门窗,朝阳,通风,明亮。前后两个大天井,前天井的高台上竖一根旗杆。
听老辈人说过,抗战之前,薛氏祠堂就是教育基地,兴办学堂,培养出许多能人志士。抗战时期为抗战小学,是高邮县里有名的完小。新四军第一次到薛北庄时,曾在薛氏祠堂召开民众大会,为了武装开辟根据地,成立了薛北区区政府,区长陈松秀曾住在薛氏祠堂办公。

解放后,薛氏祠堂一直为薛北中小学的校舍,施教区除了薛北庄在内以处,还遍及到了周山公社的龙溪和龙兴等生产大队,周巷的查甸、葛家、姚下、薛南、前进、塘六等生产大队。1970年年初,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为7年制学校,增设了初中部(即:小学五年和初中二年)。其后几年,因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薛氏祠堂被拆,在大巷口的北头(薛北庄北汪塘东岸边)新建了校区,仍然叫薛北中小学校,设有初中部和小学部两个级部。薛氏祠堂的砖瓦和木头为新建的学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83年秋,初中部与葛家初中合并为联合中学,校址就是现在的南联小学。1993年秋,联合初中撤并到了老周巷初中,薛北小学与查甸、葛家等小学全部撤并到了联合中学,校名改为南联小学(即:南部联合小学。)
2009年秋季,依据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要求,在北汪塘被填平,改造成稻麦两收的农田的同时,薛北中小学校址亦一并被复垦。 从此,薛氏祠堂便真正地失去了它的踪影。

【作者简介】
薛玉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写诗千余首,小说、散文各数十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星星》诗人档案、《参花》、《火花》《鸭绿江》、《大渡河》、《青年文学家》等逾百种报刊及文学选本中,著有诗集《弯弯的情歌》等四部。曾获《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长江杯”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小说类)优秀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拥有诗心,拥有年轻。养一颗诗意的心,怀念父母,感恩乡愁,回馈生活。

【热评精选】
再读薛玉林老师《故乡的故事•薛氏祠堂》,一座祠堂,一部家族的史册。尽管祠堂带有迷信色彩,然其在家族管理上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在封建社会,祠堂有着它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抵御外族侵入、抵御天灾人祸方面,有着它先天优势。时下祠堂概念城市里人几乎没有,农村青年一代也是听说。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举凡适者生存,未能留存下来的可著书立册,只为那份难以忘怀的曾经。薛玉林老师此文当是由衷缅怀。(点评:波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