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志尚 编辑/杨歌
题记:八一前夕,我从申光伟那里得知原县人武部政委易绍玉来利川避暑,当天就与易政委通了电话,相约聚会。回忆起当年腾龙洞探险,申光伟拿出他获奖的军功章。一晃30多年过去了,但腾龙探险的往事却历历在目。如今腾龙洞已升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利川旅游事业一派欣欣向荣,当年军政团结、军民团结为开发腾龙洞探险的往事,更值得怀念和回顾。

(一)
1985年6月10日县政府召开工作会议, 由我通知政府各部门、都亭镇政府,还邀请了县政协主席殷良银、县人武部长张国方、县委宣传部长韩汉祥参加。会议主要是传达、落实省旅游局关于全省旅游发展的文件精神,讨论利川旅游开发规划。当时到会的干部对“旅游”一词十分陌生,旅游对利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都不知其然。讨论时,个别干部认为“旅游”无非是游山玩水、吃吃喝喝,说白了就是“不务正业”。会上张国方部长发言使人震聋发瞶,他介绍自己在桂林步兵学校学习时,节假日常到芦笛岩洞参观旅游,从桂林山水讲到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并指出利川落水洞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一下子使到会的人员顿开茅塞。县地名办王主任接着发言,介绍落水洞旁的旱洞腾龙洞传说有巨蟒蛇妖守护,无人敢入,神秘莫测。张部长当场表示县人武部愿进洞探险,揭开腾龙洞的神秘面纱。
会后如何行动?张部长回人武部与易绍玉政委商量,易政委恰从恩施军分区开会回来,他从分区宣传干部张兴培那儿看到1985年第二期《旅游》杂志,登有一篇“利川落水洞应该夺得世界名次”的文章,印象很深。易政委是利川县委常委,他认为既然县政府要干的事,支持地方政府,军队义不容辞。二人拿定主意,接着召开人武部全体军人大会,易政委进行政治鼓动,张部长宣布探险腾龙洞的任务,全体官兵斗志昂扬,进入战前准备,以战斗的姿态投入腾龙洞探险。现将我当年编发的《利川信息》抄录:“6月14日,政协主席殷良银,县人武部部长张国方、政委易绍玉,县委宣传部长韩汉祥带领军民多人对腾龙洞进行了探查,《湖北日报》记者蔡华东、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罗耀平同行前往。他们深入洞内3000米,初探该洞口宽65米,高70米,主洞内最宽处440米,最窄处39米,最高约90米,最宽处主洞一分为三,三个洞各有支洞,其深不可测,洞中所见景色千姿百态。”

第一次进入腾龙洞,到达园堂关,被洞中巨石垒就的大山挡道,战士们攀石爬山渐渐被浓密的大雾所包裹。电筒光下什么也看不见,浓雾迷漫,寒气袭人,有如妖雾。由于此前对深不可测的神秘洞况一无所知,探险员们设备简单,准备不足,若再冒昧再攀爬深入不妥,只好原路还回。时隔2天,张部长、易政委又率人武部探险队全服武装,带好干粮、饮水,于16日武装深入腾龙洞中。翻越洞中高达235米的妖雾山,在空旷的五洞厅中探索盘桓,找到一个支洞,进去之后景观奇妙,却是一个盲洞,即命名“龙宫”。探险队不能在此洞坐以待毙,只得返回,但仍不算揭开洞中之谜。

张部长始终不甘心,他从军事地图上看,恰与腾龙洞相反的方向,有一个叫毛家峡的山洞。于是他带着战士申光伟,由笔架山村民兵孙朝清带路,从毛家峡洞进入,向西深入洞中近4000米,申光伟在攀岩中,无意间发现洞中白色的绳线,他立即报告张部长,张部长认定这就是在龙宫探险时所作为标识留下的一路绳线。三人一下子眼睛亮了,沿着绳线,找到龙宫洞口,然后翻越妖雾山,终于从腾龙洞洞口走出来了,腾龙洞第一个出口找到了。

接着张部长又带领一班战士又从毛家峡洞进洞,向东南方向探险,进洞约3000米,登上洞中又一座山峰,第一个登顶的张部长电筒光照射到一头粗大的白物,有如巨蟒昂头,张部长就地扑伏,立即拉开枪栓,以防万一。扑伏一阵,见无动静,就将随身带的灌头盒扔过去,只闻盒落有声,并无其它动静,于是张部长将照明弹射出一发,顿时一派奇妙的世界出现在眼前,这儿藏着腾龙洞中最美的化学沉积物,石钟乳、石珊瑚、石珍珠、石幔等,在灯光下晶莹闪耀,冰峰玉笋,雪石玉兽,银瓶琉璃一般,张部长第一眼看见的巨物乃是洁白的石笋,如塔之状,高达近20米直径约1米,异常状观。战士们喜出望外,顿时欢喜若狂。一场虚惊换来腾龙洞镇洞之宝,即命名白玉石林,山亦称“白玉峰”。从白玉峰下山,继续东行,数千米后,洞中一片积水挡道,张部长在水中慢慢摸索前行,战士们紧随其后,所幸水不太深,最深处没及大腿,再行渐浅,踏上无水的洞底后,前行不远突然一片光明,洞口豁然在目,战士们高呼着冲向洞口,腾龙洞第二个出洞找到了,地名就叫白洞。终于探明腾龙洞主洞走向,竟是一个“丫”字形。测得主洞和18个支洞,全长14.47公里,洞底面积71.2万平方米。
1985年7月11日,《解放军报》第一版登出《利川人武部四闯龙宫 揭开“腾龙洞”之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各大报纷纷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利川人武部探险胧龙洞实况纪录。湖北省军区表彰利川县人武部,拨给冲鏠舟2只、橡皮艇3只。张国方、易绍玉、申光伟和民兵张朝清各立三等功。

人武部官兵勇探腾龙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华中工学院教授张良臬先生“利川落水洞应该夺得世界名次”一文的预言,腾龙洞探险与专家预见不谋而合。很快易绍玉政委和战士赵明银就和张教授取得联系,书信往来。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汤凌、朱爱平,利川广播电台记者廖新华一道实地采访腾龙洞,跟随张国方部长及人武部官兵一道,深入腾龙洞穿越,三个女士与男军人一起摸爬于黑暗的洞穴中,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后来,由汤凌编发,在湖北电台播出散文《壮丽天成腾龙洞》。

(二)
1986年3月,利川县政府邀请地矿部工程师党仁珊、林等忠、董秉维3位专家到腾龙洞进行科学考察。3位专家到达利川,由张部长和都亭镇副书记刘贤儒(腾龙洞风景区负责人)全程陪同考察腾龙洞,历时5天的考察后,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听取了3位专家关于腾龙洞考察报告。会上党仁珊怀着对张国方部长勇探腾龙洞的敬佩,将一把地矿部发给30年从事地质工作者的纪念品——地质锤赠送给张国方。嗣后,党仁珊在《中国地质报》头版头条发表“湖北发现我国最长的溶洞”。董秉维在《中国岩溶》杂志发表论文“腾龙洞洞穴系统及其开发价值”。中国科学院张寿越教授与党仁珊联系,引来中国、比利时联合考察腾龙洞。从而奠定腾龙洞旅游科研综合开发的理论基础。
当中科院与利川县人民政府达成中比联合考察腾龙洞的协议后,张国方认为腾龙洞旱洞探险是由利川人完成的,那么水洞也应该我们自己完成探险,不能让外国人轻视。由张国方提议,市政府决定组成6人清江伏流探险队,由人武部长张国方任队长、我作为政府秘书参加,还有东城民兵张朝清、候荣贵、赵天元、永学明。于1986年10月7日从清江伏流出口黑洞逆水进洞探险。橡皮艇逆水前行 一段,就在洞中岩石上点燃腊烛形成点线,张部长运用军事方法,用望远镜观察测量距离,并标注在军用图纸上。就这样边行边测,记录水洞急流、险滩、平湖的高低、宽窄、长短距离等种种状态。历时7天6夜,测得伏流全长16.8公里。我把这次探险的全过程写成《清江伏流探险记》,发表在1987年《旅游》杂志第五期。
这次伏流探险的另一大收获是发现清江古河床。清江古河床在黑洞口交汇处,清江从明流变成暗河,除了明显的豁口外,还有48个大小的叉洞,我们逐一登记,因为叉洞与暗河相连,故称为“48道望江门”。古河床与地下暗河演变的关系在这里显现得格外真实,那48个叉洞是地下水和地表河道反冲刷,打磨凿洗的铁证。清江古河床不单是大自然鬼斧神功的地理现像,更是土家族祖先禀君逆清江上行至盐阳(今利中盆地)的特证。也是打开古巴人向西迁涉,建立巴子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清江古河床最难的行程是从深潭到观彩峡的一段。橡皮艇从地下河经深潭洞划出,惊起洞中的一群野鸭,掠过深潭湖水面飞翔于天空。这儿落英滨纷,草木葱郁,白崖绝壁,深湖蔚兰,橡皮艇荡漾在深潭湖上,有如瑶池仙境,令人陶醉。橡皮艇划到玉女峰下,有几处深壕水塘,以艇代步,划至乱石滩后,再无水路。整个深谷全是危岩乱叠,巨石挡道。探险队一边探路,还要抬着橡皮艇,在石岩上攀行,衣服裤子让锋利的岩尖划破,脚手受伤出血。哪怕摔跤、跌倒,宁可伤人也不让橡皮艇受损。肩扛背驼,在岩石上摸爬前行,终于闯过这段荒无人烟,鸟兽出没,乱石险阻,危境四伏,人迹罕至的古河床险段,历尽艰辛到达观彩峡。
闯过古河床,探险队当时还不以为然。时隔一月,华中工学院教授张良臬先生带着2名研究生,由张部长、刘书记和我陪同,第一天从白洞进洞考察从腾龙洞出来后,住宿赵家院子农家。第二天从鲇鱼洞、经响水洞、龙骨洞、大天坑洞,步入毛家峡、张家峡、穿过“小龙门”,到化仙坑投宿农家。第三天再经“大龙门”、“二龙门”到观彩峡,上独家寨。再步入古河床过深潭湖,到小岩二槽农家住宿。第四天,从小岩槽到黑洞,然后沿清江下行。雪照河电站拦河坝将清江变成一道长而宽大的湖面。张部长奋不顾身想从北岸的荒山中寻找一条行路,去了多时,突然清江对面种庄稼的农妇大声呼喊:“那边是悬崖过不去!”张部长从山上返回,汗透征衣。多亏二位农妇到水电站管理处,管理员划来小船,把我们接通过对岸。问明路线,我们才沿着拦河大坝,过铁索桥,再行一段山路才到达通往雪照河电站的公路。当晚投宿雪照河电站,张先生对清江古河床风光赞口不绝。兴然题诗:
星辉玉阙,碧涌瑶池。云旗双展,天梯四垂。
石穿七窍,泉奏八音。顿开金锁,化入苍溟。
县委书记杨家志闻讯,开车到雪照河电站接张教授回城。张教授应邀到人武部座谈,并与人武部全休官兵全影。
腾龙洞从此声名远扬,清江古河床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新世纪后兴起户外旅游,清江古河床被驴友们追寻和厚爱,各地游人纷踏而至,一下子名声大燥。腾龙洞开发是一曲军歌,也是军民团结的凱歌。
(三)
7月31日,县人武部老战士申光伟、张显林、张守兴、张祖旺、钟代高和我一行到凉雾乡“一水湾民宿”拜望老首长,易政委和妻子邹昌英早在门前等候迎接,还有武汉警备区副司令周世贵等十几位退伍军人和军嫂与我们一一握手问好。易政委身着便装,但军人气质溢于言表,八十耄耋,老当益壮。一别30多年,故地重逢,我把一册新著《巴蔓子探微》赠给易政委,他一听是反映利川军人的书,连称要认真拜读。
我和老政委坐在茶桌旁促膝畅谈,易政委满怀深情地回顾战友张国方,他风闻张部长已经离世,无限挽惜地说:“张部长在腾龙洞探险吃了不少的苦头,特别是水洞探险差点闹出生命危险,还惊动了军分区和省军区。”易政委接着说:“他和我一起转业,利川要留他,安排当副县长兼旅游局局长,可是他家乡却欢迎他回去,回到湖南长沙钢铁公司任纪检书记。后来企业改制职工下岗,估计他也吃了亏。”
我深有感触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为振兴中华,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利川那时是一个烟财政的政府,因为有烟叶和卷烟的税收,利川比周边县(市)的日子都好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寻找新的突破口。腾龙洞探险,为利川揭开了旅游事业新的一页,在恩施州、乃至湖北省都可谓先声夺人,先行一步。如果没有人武部领导对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大力支持,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至少要推迟10年。如果人武部领导当时不是思想解放,敢为人先,只等上级命令或指示才行动,就掀不起腾龙洞开发的巨浪。正是县人武部官兵无私无畏的壮举,才换来利川旅游事业今天的兴旺局面。”
易政委歉虚地说:“我们是在县委领导下,拥护和支持县政府决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那时军政团结,军民团结,真是鱼水情深啦。” 易政委停了一下,然后信心十足地说:“我把利川当作第二故乡。现在国家经济上来了,科技水平提高了,只要还保持当年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上下一心,达成共识,利川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会更上一层楼。”我心悦诚服地说:“老首长不忘初心,为利川把脉,说出了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共同的心声。”
同行的老兵、记者钟代高为大伙拍照、摄影。会餐时,两桌战友、军嫂们高唱《战友之歌》《我是一个兵》《沂蒙颂》《打靶归来》,嘹亮的军歌声中,提前共度一个欢乐、喜庆的建军节。
2021年8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