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武酥肉和镇原酥肉
段广亭(/甘肃)
都说镇原人鬼,陕西人精,鬼精之间,还是鬼!不是骂人也不是责贬,而是鬼精之间的智商挑战,才使长武酥肉和镇原酥肉演绎了一段小故事。
镇原酥肉,委屈隐姓埋名一个多世纪,取而代之的则是长武酥肉,这老陕为捞钱还真够鬼的哟!咋就镇原鬼没有鬼过陕西鬼呢?应该到了李鬼显原形的时候了,让镇原酥肉粉墨登场了!

酥肉,原本是陇东(镇原)京席里的一个热菜品系之一。陇东京席的名扬彰显,就是它的烹饪制作被明朝时镇原民间一位厨师被御史荐入皇宫,为皇上专做酒席享用而得京席之御赐。京席之前分别为十三花,十初一,九奎的酒席之名在民间红白事上传作,自皇上御赐京席之后便统称京席了。酥肉在京席里是一道热荤菜,用大碟排装,一边是切片的烧肉,一边是切片的酥肉,席里上菜时是主菜,带饼(馒头),供客人菜饼同食。酥肉在京席的菜系里做起来工序很多,技巧也很讲究,厨艺不高做出来的味道就不适口。它首先要把猪的瘦肉精选好,不能有肥肉和板油。精选的瘦肉清洗数遍,沥干洗肉余水,放在案板上用刀飞速剁碎成肉浆,必须用刀飞速快剁,不能用搅肉机去搅。剁碎的瘦肉丝自然成团,光滑筋道。这时,把剁碎的肉浆用清水冲洗一遍沥干余水,盛在瓷器盆里。之后,把备好的红葱,大蒜和晒干的红辣椒角(泡软)根据肉浆份量配伍齐全,继续在案板上飞刀速剁成极细的葱蒜辣椒末,盛在碗里。再把碾细的干姜,桂皮,八角,花椒和茴香粉,精细盐混合到葱蒜辣椒末里合均勻,然后边翻腾边撒在肉浆里,搅拌均勻。再把荞面或者小麦面粉依所需量加到肉浆里拌勻,翻腾揉合,一直揉合到面肉全部均勻,揉出油脂筋道为止。这时,把肉面团在擀成或揉捏成厚度一寸多的扁圆团块,开始在烧开的清油锅里炸一炸,不能炸焦炸黄,捞出油锅,放到笼屉上,入锅,盖压,烧蒸约三十分钟至熟。出锅后的酥肉香味飘逸,表层油珠闪光,酥软筋道,使人口馋涎流,食欲强烈。酥肉经过这些工序后,切成不同形状的薄片,便可热荤而食,也可凉拌去吃,还能调配火锅,吃法多样,任意操作。但在正统的京席宴上,必须热荤与烧肉片配伍去做,不能改变。

酥肉在京席菜系出名后,陕西长武有一年轻小伙的舅家就在甘肃镇原,他在舅家的大大小小红白事上和逢年过节的宴席上经常吃饭,很喜欢吃酥肉,便多了个心眼在舅家留神酥肉的操作技法,回去后摸索去做,惭惭就掌握了酥肉的制作大概技术,开始在长武老家制作显摆,得到很多人食后的夸赞叫好。于是,这个鬼心眼多的老陕娃便打出长武酥肉之幌,把酥肉以长武酥肉之名打进地方名食市场,从陕西把生意做到甘肃来了。长武酥肉就这样以桃换李压抑了镇原酥肉,使人们知道长武酥肉却不了解镇原酥肉。不过,再精再鬼,长武酥肉大红大紫占市场一隅,其原始味道永远没有镇原酥肉好吃和正宗,甚至还不如镇原民间巧妇所做之味。有真正吃过原汁原味镇原酥肉的食客,再去品尝一下长武酥肉之味,便能明显分清李逵和李鬼了。但对于陕西人的经营精明可不能小视,长武酥肉垄断市场不衰还有什么秘诀?
镇原酥肉,味美香逸,百吃不厌,盼望走进美食大市场!

作者简介: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为乡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供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祁连文学》特约作家,《定远文学》编委,特约作家。现因病蜗居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