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微信名,丹桂飘香,实名姚学俊,上海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接触绘画,曾为报刊设计画案;多幅画被兰州群艺馆收藏;并于2000年携画从上海赴京参加中央台录制节目和接受采访。2003接触手工拼布艺术品创作,多次获得好成绩。同时,重拾诗歌创作本行,一路走来至今。
背影
丹桂飘香
树与树聊得正欢
飞鸟的一个呼哨
衔走步道的寂寞
慌忙出走的云
收拢一阵细雨
湖水静,鱼儿动
美人蕉将平仄含在嘴里
小草晃动我的视线
慢步走
形只影单
只为搁下一节轶事
一蓬苍翠的娇喘
正被一朵花叫醒
【今音评论】
由律动与层次来折射心境
独立与境界的关系,这是阅读丹桂飘香的诗歌《背影》的感觉。比如诗歌的背影、背景、环境等几个关系的相连和作用于人物身上的行为动作,在诗歌的三段里面已经体现了一连串。
在看到和明确了这些事实之后,所要关注的是人物的视角处理,首先是人物出场的以第一段第一行的切入来看,其中看到和关注的对象或者目标树与鸟等,可以按照衡量人物心境与气质的标准去关注,这就涉及到了在诗歌创作当中如何认识用细节来体现质感。
但是细节过多和过密也会制约诗歌的节奏跳跃。如按照《背影》的要求,诗歌的节奏和跳跃不易过快和过分。像这样审题的初步效应,全文应该是一个缓节奏的处理法。带着这样的感觉,就会发现境随心转表现在诗歌中的是文字较为自然地贴上来。这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方式,而不是绝大多数人的千篇一律的认识方式。在这里强调的是《背影》认识事物的方式。
认为诗歌文字浅显而觉得没有深奥的道理藏于其中的看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不可取不代表就不存在,而可取的也常常会被人误导或者误会,像这样认识上的千差万别,只有在适应它了之后,才有可能品味出其中的不同凡响。
比如诗歌用第一段第一行和第二行树与树及飞鸟之间的律动强弱,来折射人物心理诉求。首先是第一段的三行显得有事物的分层在内;有律动的强弱和有距离的远近等。这一些都是人物的视角和心理共鸣的结果。值得思考是人物视角所摄取的对象,如何从表象逐步深入内心的通道,和求得一致的境界,完全是由人物的独立思辨来完成的。这就是《背影》的一则效果。
这个现象和结果和评者一孔之见的主观愿望也是相符的。比如,在涉及到诗歌人物境界这个层面,把能够意识到树与树的聊天,和看到、听到了飞鸟的一个呼哨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所显。作展开讲,比如对照诗歌第一段的三行,有的人只是看到了第一步,而看不到第二步,也有人看到了第一、第二步,却看不到第三步。而诗歌第一段的三行,已分别表示了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之间的连动,其本身就是一个质量相对高的境界。高在连动而没有断档。
像这样的一个现象显示出了诗歌结构置重和置前,以及人称替代。也就是说,诗歌人物所追求的东西和世俗的某些东西已经不同了。这个不同,诗歌并没有直接描绘,而是通过段落结构所形成的想象空间来发现其中所储存的人物内力,比如,可以设想和命题被人物能够认为的过眼云烟是什么?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等一些话题,也作为诗歌的阅读空间被预留出来。
同时也会在评与读的过程当中,看得出诗评已经把这首诗歌的第一段作为重头戏来进行赏析。但是它又是被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诸多意象进行了一个反铺垫的过程。如果用歌的节奏来衡量,这三段就是一个强、渐强、弱的关系,如用第三段小草的所谓弱来显美和优雅;以第二段的云作渐强定位,也是相对于第一段的三行来得更加深刻而言。
这首诗歌能够让寻常人想象的又是什么呢。于是诗歌人物的意志不想消失和不想淹没的思想内涵,在通过对三段的考察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果,当然,还有其它多种效果,但不能泛泛而谈,在这里只谈上述的一种。就是人物独立思辨的神情悠远和面对风云的有限的底气储备。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小说选和诗选各1部,合集3部。
